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冷脸
冯骥才
(1)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人。
(2)没人知道他的事。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3)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练笑吗?谁也弄不明白。
(4)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5)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6)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
(7)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8)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毛猴他俩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他俩想: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毛猴见了,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9)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二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10)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
(11)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绝不再听相声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2)段记叙冷脸不会笑的传说,既让读者了解到他因曾受到过严重伤害而不会笑的真正原因,也为人物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B. 第(9)与(10)段中,冷脸在观众面前被毛猴当做“包袱”笑料,实在难为情,但为了风度,还是用反讽的语气称赞毛猴的表演,板着脸,带着怨恨离场。
C. 毛猴竭尽所能,用高超的艺术表演,逗得观众开心不已,但就是不能冷脸发笑。在第(8)段中,观众的开心与冷脸的冷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小说着意刻画“冷脸”肖像,表现人物对生活的冷峻态度。由“赛个铁面人”“赛个睁着眼的死人”等肖像描写,可见冷脸迟钝麻木,心如死灰。
2.小说在刻画冷脸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含蓄丰富,发人深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修辞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锅炉中蒸馏过来的。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作世界,看《奥瑟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土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莎士比亚也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回到本乡本土搜材料时,他心焉向往的是李尔王、麦克白一些传说上的人物,这是以时间的远救空间的近。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竞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里。别说什么自然主义或是写实主义,易卜生写的在房子里养野鸭来打的老头儿,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物么?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选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有删改)
1.下列对“悲剧与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悲剧能反映人生,但是它只是用修辞比喻的形式表现我们世界中的凶灾险恶,因而走进舞台,不须丢开世界。
B. 悲剧所描写的也不外凶灾险恶,由于经过艺术加工,所以,悲剧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上大都距离观众的生活较远。
C. 悲剧的主人公有平凡人缺少的英雄气。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D. 悲剧往往充满神秘色彩,人情物理上笼着一层神秘障,因而让观众觉得剧中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奥瑟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这是不懂戏剧的不近情理的特点所致,这样是将戏剧和现实世界等同了。
B. 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都取材于距今十分久远的时代,这正体现了悲剧往往有些“古色古香”的特点。
C. 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这些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角们,具有我们没有的伟大魄力和那副傻劲儿。
D. 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可让另一世界的感觉因此而更加浓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戏剧或是其他文学样式,都需要有几分近情理来寻求人生的接触点,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以使舞台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所区分。
B. 傻劲十足的平常人睁着大眼往人们易避免的灾祸里闯,这样就产生了悲剧。俄狄浦斯如果不杀人不娶妻,便能逃开弑父娶母的悲剧。
C.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一句中的“放大镜”喻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
D. 正因悲剧把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所以悲剧使人“从形相得解脱”,脱开了现实的重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开通仪式结束后,习近平等乘车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发巡览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习近平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②、又到一年高考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2011年8月2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参观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时,用这句古诗词勉励高三学子。“青年人好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在都江堰青城山高级中学,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高三学子交流时,勉励学生们从现在做起,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为人生积累能量。他希望学生们能很好地打下承担祖国未来希望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智力基础。
请阅读以上两段话提炼内涵,发挥联想和想象,可以写成叙事写人的或生活片段的记叙类文章,也可理清思路写成议论文,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字数不少于800字;自拟标题,字体端正规范,卷面美观。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错误或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源, ,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2.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 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C. 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D. 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 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 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 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