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所给图表是图示框架,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后解读图片,确定起点顺序,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由题干可知,所给图表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前提”,包括“听”“说”两个方面,另一部分是“基础”,包括“读”“写”两个方面,其中“听”“读”属于“接受”信息,“说”“写”属于发表信息,由图表下的箭头可知,“接受”和“发表”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考生按照流程图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错误或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源,         ,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2.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 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C. 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D. 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 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 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 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查看答案

名句理解性填空。

①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②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③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中,其中照应水的三句是:_______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习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语》中与此意思相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至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 “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 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 “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王刚中,字时亨,饶州乐平人,博览强记。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二人。故事当召试,秦桧怒其不诣己,授洪州教授。桧死,召见,擢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孝宗为普安郡王,刚中兼王府教授,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迁中书舍人,言:“御敌今日先务,敌强则犯边,弱则请盟。今勿计敌人之强弱,必先自治,择将帅,搜战士,实边储,备器械,国势富强,将良士勇,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则为唐太宗。”上韪其言。会西蜀谋帅,上曰:“无以逾王刚中矣。”以龙图阁待制知成都府、制置四川。时吴璘累官阀至大帅,其下姚仲、王彦等亦建节雄一方。惟刚中检身以法,示人以礼,不立崖堑,驭吏恩威并行,羽檄纷沓,从容裁决,皆中机会。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又以蜡书抵张正彦济师。西师大集,金兵败走。方议奏捷,刚中倍道驰还,谓其属李焘曰:“将帅之功,吾何有焉。”焘唶曰:“身督战而功成不居,过人远矣。”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府学礼殿,东汉兴平中建,遭时多故,日就倾圮,属九县缮完,悉复其旧。葺诸葛武侯祠,表贤以示民。有女巫蓄蛇为妖,杀蛇,黥之。孝宗受禅,金犯淮,有旨趣刚中入见,陈战守之策。刚中曰:“战守者实事,和议者虚名,不可恃虚名害实事。”又奏四事:开屯田、省浮费、选将帅、汰冗兵。居政府,属疾卒,年六十三,赠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谥恭简。建炎间,诏阶、成、岷、凤四州刺壮丁为兵,众以为忧。刚中建言五害罢之,免符下,民欢呼,声震山谷。比去,蜀父老遮道,有追送数百里者。繇布衣至公卿,无他嗜好,公退惟读书著文为乐。有《易说》《春秋通义》《东溪集》《应斋笔录》等,凡百余卷。

(节选自《宋史王刚中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B. 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C. 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D. 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2.下列对文中一些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授”、“擢”、“迁”等都表示官职变化,其中“迁”专指降职。

B. “建节”即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帝王之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后来也指大将受朝廷之命出镇边关。

C. “羽檄”又称“羽书”,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会插上鸟羽,要求迅速传递。后即以“羽檄”指代军中文书。

D. “黥”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是古代肉刑的一种。中国古代的肉刑还有劓、刖和宫刑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刚中兼具文武之才。孝宗初即位时,王刚中曾多次向他讲述天下治乱的道理、御敌戍边的方略;后来孝宗再次召见,他又一一陈明了开屯田、选将帅等战守之策。

B. 王刚中刚直不阿。他刚中进士时,就因为不肯拜见秦桧而为其挟私报复;但他性情不改,任成都知府时,又连夜赶到大帅吴璘帐中,促其猛醒,调集兵马,击败敌军。

C. 王刚中体恤百姓,深得民心。高宗曾下诏让四州壮丁充军,后因刚中建言而得免;任成都知府时,他又疏浚万岁池,修葺府学、武侯祠,打击女巫,做了许多好事。

D. 王刚中淡泊名利,谦冲自牧,清廉自守。胜敌之后,正商议奏捷报功时,他却连夜回到自己军中,令部属深为叹服;公余没有别的嗜好,只以读书著文为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

(2)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