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梳理文化长河,披沙拣金,我们拾到了光照古今的千古名篇。它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美不胜收,倾国倾城。它如同熠熠生辉、泛彩流光的颗颗钻石,镶嵌在时代的长廊。夸父的坚毅,洛神的婀娜,屈原的 ,李煜的 ,关云长的 ,贾宝玉的 ,无不成为艺术美的化身,历万古而不朽。它是一条连接民族文化的链环,一端牵着远古,一端指向未来。浩浩五千年文明,辉煌巍峨,婀娜多姿,浸润和滋养着中华民族。千古名篇,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是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浓缩版、精华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浩浩五千年文明,摇曳多姿,辉煌巍峨,浸润和滋养着中华民族。
B. 浩浩五千年文明,摇曳多姿,辉煌巍峨,浸润和滋润着中华民族。
C. 浩浩五千年文明,辉煌巍峨,摇曳多姿,浸润和滋养着中华民族。
D. 浩浩五千年文明,婀娜多姿,辉煌巍峨,浸润和滋养着中华民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愁肠寸断 仰天长啸 重枣美髯 儿女情长
B. 愁肠寸断 儿女情长 横刀立马 仰天长啸
C. 仰天长啸 愁肠寸断 横刀立马 儿女情长
D. 仰天长啸 儿女情长 重枣美髯 愁肠寸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了自己对真的猛士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世人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阅读下面两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歌的前三联通过哪种写作角度来描绘环境的?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尾联,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①。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②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 张良传》)
(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 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亡匿下邳 亡:逃跑
B. 沛公乃还军霸上 军:驻军
C. 沛公诚欲背项王邪 诚:诚然
D. 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 内: 接纳
2.对文中画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B.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C.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D.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时,不曾在韩国做官,但韩被灭之后,家人惨遭不幸,他用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报仇。
B. 张良敢于劝谏。刘邦因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秦国。樊哙劝谏,刘邦没有听他的,后听取了张良的劝谏。
C. 张良为官正直。汉高帝想要封他三万户人口的封地,张良因为自己没有功劳推辞,被封为留候。
D. 张良急流勇退。张良跟随皇上攻打代时,劝谏皇上封萧何为相,自己想要跟从赤松子出游,但后来遭到吕后的干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汉字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符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智慧,将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摘编自《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蘊》,2016年9月2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最近,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位列综艺节目排行榜前茅,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以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为主,所涉内容大多是常用字词。这些并不冷僻的字词成年人也容易弄错,因此很有普及价值。节目聚焦低年龄萌娃、拥有全家庭范围的收视群体。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节目,学习汉字,是很温馨的预设场景。
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让人们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溫,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既是保证汉字书写规范的现实需求,也是捍卫汉字文化纯粹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2017年8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联合国“中文日”日前在日内瓦万国宫隆重举行。今年的“中文日”活动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俞建华大使在中文日开幕式上致辞所言,“中文日”活动每年在万国宫举办,不仅体现了联合国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重视,也是联合国致力于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活动日,联合国“中文日”有其独特之处。首先,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积极参与,主动合作,这为活动日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其次,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中唯一的形意文字、非字母文字,中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令活动的参与者产生巨大的兴趣,甚至渴望了解和学习。再次,中文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艺术魅力非凡。
(摘编自《用汉字讲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故事》,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电子设备在较大范围内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汉字渐渐疏于书写练习;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拼音输入法应用较多,对字形识记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问及忘字错字的原因,最多可选3项的情况下,认为原因是日常书写较少,疏于练习的占82.4%,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的占52.0%人们对“提笔忘字”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我国各地乡音不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B. 多样化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有利于优秀文明成果代代相传。
C. 每一种语言在联合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活动日,但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活动日,联合国中文日有其独特之处。
D. 根据相关调査统计,可知大多数人们已意识到“提笔忘字”对汉字推广和文化传承均有负面影响,因此“提笔忘宇”现象应引起社会髙度重视。
E. 捍卫汉字的文化纯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人们并不大认同汉字书写困难,而认为“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
3.如何通过重视汉字来树立我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 文章将梵·高、保罗·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
D. 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
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
3.请简要探究尾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