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五年民生大数据系列报道之就业篇
编者按:民生发展水平,是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对老百姓来说是最直观的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埋头苦干,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深化改革,稳步向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民生改善,人民更有获得感。回首这4年多,我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民生账单”?横跨这一时间轴,解读历年来的民生“硬”数据,以就业小窗口,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提气!连续4年超额完成就业任务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显示,以就业和社保为代表的各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1310万,1322万,1312万,1314万……这是我国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1300万,每年都超过目标300万。
对于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据估算,中国5年来新增约6400万就业人口,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
就业好于预期,饭碗就有了保障。北京一家西餐厅的厨师陈向,6年前离开河南老家外出务工,边干边学,如今月薪超过5000元,“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学到了手艺。”他表示,“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凝心!795万,稳住就业底盘靠他们
每到就业季,就常听到高校毕业生这样感叹——“找份好工作,真难!”
据教育部2016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为795万。回顾过往3年,分别新增22万、16万、30万,逐年增长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变化的主旋律。
毕业季求职是场马拉松,一边是依然不可盲目乐观的经济和就业环境,一边是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如何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许一个热气腾腾的未来?将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做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规划》明确,要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并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据统计,2016年去产能过程中安置职工72.6万人,今年大约还需安置职工50万人。
聚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刷新速度和颜值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比上年增加85万人。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强调“首创精神”一词。
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为就业市场创造全新就业岗位。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2017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方向。
(李警锐 张琪昭)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闻从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而且认为可以通过“就业”小窗口来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B. 中国5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约6400万,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特别是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比去年还多了100万人。
C. 牵牛要牵牛鼻子。稳住就业底盘要靠795万高校毕业生,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就业,才是抓住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D. 文章从三个方面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并且暗示读者,国人将来的就业状况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 )
A. 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必须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称作编者案。
B. 本文采用多侧面拼接形式,从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C. 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通过援引《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的量化指标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
D. 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用事实讲话”。本文从全局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采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描绘了我国纵深推进民生就业的壮丽图景。
E.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标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化用毛泽东的名句,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这一问题的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
桥的运动
桥是种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作在面标志,应当是不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尾生(人名)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他们所以约定在桥下相会,就因为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和万物一样,是持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板凳的腿,因为板的压迫,也要变形,如果这腿是有弹簧的,就可看出,这腿是被压短了。桥身的两头是桥墩,桥上不断行车,桥墩就像板凳腿一样,也要被压短而变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传到泥土中,使泥土发生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上,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土地了。通过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变形,桥上的一切重量就都逐层传递,最后到达桥下的土地中,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体所以能变形,是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
车在桥上高速行驶时,使桥梁整体发生震动。此外,桥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在地基中发生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种种的动而引起的桥的变形,加上桥上重量和桥本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构成全桥各部的总变形。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桥是固定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完全固定的东西,桥的平衡只能是瞬间现象,它仍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1.根据文意,对“桥是不会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不会移动,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
B. 桥在有重车疾驰、巨浪冲击时是岿然不动的。
C. 桥上无车无人,只有本身重量时,它不发生变形。
D. 桥小动、微动不止,但人们察觉不出桥在空间的变化。
2.文中用“人坐板凳”的比喻,要说明的一项是( )
A. 桥是一定承载量的,超过承载量就要引起变形。
B. 建筑桥梁要保证质量,所用材料要符合科学的弹性系数。
C. 车在桥上驶过时,桥上的一切重量逐层传递到桥下土地中。
D. 桥像板凳,桥墩像板凳腿,所以桥能承重。
3.下列对本文中心的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在重力作用和各种外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形。
B. 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C. 桥的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瞬间现象。
D. 桥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名言警句内涵丰富,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可分享经历亦可阐述事理,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字。
6月2日,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近500名中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的“祈福大戏”。
弦歌台是纪念中国大圣人孔子“陈蔡绝粮”的圣地。孔子在陈国曾经“绝粮七日”,仍弦歌讲诵不止。这一精神,常激励后人严谨治学、志存高远,后人便于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夫晋,何厌之有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倚柱而笑
C. 吾属今为之虏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长于臣/嘉为先言于秦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厌之有(讨厌)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殿前的台阶)
B. 比诸侯之列(比较)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丢下)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