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桥的运动
桥是种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作在面标志,应当是不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尾生(人名)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他们所以约定在桥下相会,就因为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和万物一样,是持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板凳的腿,因为板的压迫,也要变形,如果这腿是有弹簧的,就可看出,这腿是被压短了。桥身的两头是桥墩,桥上不断行车,桥墩就像板凳腿一样,也要被压短而变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传到泥土中,使泥土发生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上,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土地了。通过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变形,桥上的一切重量就都逐层传递,最后到达桥下的土地中,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体所以能变形,是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
车在桥上高速行驶时,使桥梁整体发生震动。此外,桥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在地基中发生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种种的动而引起的桥的变形,加上桥上重量和桥本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构成全桥各部的总变形。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桥是固定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完全固定的东西,桥的平衡只能是瞬间现象,它仍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1.根据文意,对“桥是不会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不会移动,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
B. 桥在有重车疾驰、巨浪冲击时是岿然不动的。
C. 桥上无车无人,只有本身重量时,它不发生变形。
D. 桥小动、微动不止,但人们察觉不出桥在空间的变化。
2.文中用“人坐板凳”的比喻,要说明的一项是( )
A. 桥是一定承载量的,超过承载量就要引起变形。
B. 建筑桥梁要保证质量,所用材料要符合科学的弹性系数。
C. 车在桥上驶过时,桥上的一切重量逐层传递到桥下土地中。
D. 桥像板凳,桥墩像板凳腿,所以桥能承重。
3.下列对本文中心的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在重力作用和各种外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形。
B. 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C. 桥的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瞬间现象。
D. 桥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名言警句内涵丰富,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可分享经历亦可阐述事理,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字。
6月2日,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近500名中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的“祈福大戏”。
弦歌台是纪念中国大圣人孔子“陈蔡绝粮”的圣地。孔子在陈国曾经“绝粮七日”,仍弦歌讲诵不止。这一精神,常激励后人严谨治学、志存高远,后人便于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夫晋,何厌之有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倚柱而笑
C. 吾属今为之虏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长于臣/嘉为先言于秦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厌之有(讨厌)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殿前的台阶)
B. 比诸侯之列(比较)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丢下)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被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子亦有不利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