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桥的运动 桥是种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桥的运动

桥是种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作在面标志,应当是不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尾生(人名)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他们所以约定在桥下相会,就因为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和万物一样,是持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板凳的腿,因为板的压迫,也要变形,如果这腿是有弹簧的,就可看出,这腿是被压短了。桥身的两头是桥墩,桥上不断行车,桥墩就像板凳腿一样,也要被压短而变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传到泥土中,使泥土发生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上,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土地了。通过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变形,桥上的一切重量就都逐层传递,最后到达桥下的土地中,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体所以能变形,是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

车在桥上高速行驶时,使桥梁整体发生震动。此外,桥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在地基中发生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种种的动而引起的桥的变形,加上桥上重量和桥本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构成全桥各部的总变形。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桥是固定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完全固定的东西,桥的平衡只能是瞬间现象,它仍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1.根据文意,对“桥是不会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不会移动,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

B. 桥在有重车疾驰、巨浪冲击时是岿然不动的。

C. 桥上无车无人,只有本身重量时,它不发生变形。

D. 桥小动、微动不止,但人们察觉不出桥在空间的变化。

2.文中用“人坐板凳”的比喻,要说明的一项是(      )

A. 桥是一定承载量的,超过承载量就要引起变形。

B. 建筑桥梁要保证质量,所用材料要符合科学的弹性系数。

C. 车在桥上驶过时,桥上的一切重量逐层传递到桥下土地中。

D. 桥像板凳,桥墩像板凳腿,所以桥能承重。

3.下列对本文中心的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在重力作用和各种外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形。

B. 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C. 桥的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瞬间现象。

D. 桥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1. D 2. C 3. B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的原则,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此题中,A项,结合二、三段内容“物体所以能变形,是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在地基中发生移动。”,可以看出选项所说的“桥不会移动,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过于绝对。B项,“桥在有重车疾驰、巨浪冲击时是岿然不动的”分析错误。桥在有重车疾驰、巨浪冲击时都会变形。C项,“桥上无车无人,只有本身重量时,它不发生变形”分析错误。借用最后一段中的“间没有完全固定的东西”可知,桥上无车无人,只有本身重量时,也会变形。D项,第一段末尾“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和万物一样,是持续不断、分秒不停的”,所以选D项。 2.该题表面是考查学生学生比喻论证的作用,实际仍是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答题前,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意。把握文章论述的观点,使用的论据,判断出使用的论证方法。然后抓住“人坐板凳”这一句所在的语段,分析该句论证的观点。分析时,要仔细理解选项内容,找到原文中相关语境,然后加以分析比较。第二节中“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传到泥土中,使泥土发生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上,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土地了。”表明,用“人坐板凳”这一比喻表达的是能量会传递下去。A项,“桥是一定承载量的,超过承载量就要引起变形。”于文无据,原文说“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没有论及桥的承载量。B项,“建筑桥梁要保证质量,所用材料要符合科学的弹性系数”,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这个话题。D.项,“桥像板凳,桥墩像板凳腿,所以桥能承重。”曲解文意。文中用“从坐板凳”这一比喻,是表达桥身会将力量传递给桥墩,桥墩再传递给泥土。故选C项。 3.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中心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谈论的话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或者作者认可的其人的观点态度。考生也可以逐段阅读,抓住关键句,归纳概括文意。从文章的题目“桥的运动”可看出来,本文谈论的话题是“桥的运动”。第一节的中心句是“它却和万物一样,是持续不断、分秒不停的。”意思是格桥会一直运动的。第二节是以“人坐板凳”比喻桥会运用,作用力会传递。第三节讲由于外力的作用,桥会发生变形。第三节“天地间没有完全固定的东西,桥的平衡只能是瞬间现象,它仍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故选B项。A项,说的是桥在重力作用和各种外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形,这是第二段的主要内容。C项,说桥的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瞬间现象,这一判断只是最后一段中的一个内容,并且不是主要内容。而D项的说法,主要是对二、三两段内容的总结。以上三项都不是文章的中心。只有B项的说法既扣住了文章的题目,又涵盖了文章最后一句总结性的语句。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名言警句内涵丰富,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可分享经历亦可阐述事理,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字。

6月2日,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近500名中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的“祈福大戏”。

弦歌台是纪念中国大圣人孔子“陈蔡绝粮”的圣地。孔子在陈国曾经“绝粮七日”,仍弦歌讲诵不止。这一精神,常激励后人严谨治学、志存高远,后人便于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夫晋,何厌

B.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倚柱

C. 吾属今之虏矣/父母宗族皆戮没

D. 臣/嘉为先言秦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之有(讨厌)                至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殿前的台阶)

B. 诸侯之列(比较)              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放弃,丢下)

C. 荆轲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秦之遇将军,可谓矣(刻毒)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感谢)  且君尝为晋军矣(恩惠)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持千金之资

C. 被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 子亦有不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