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四个词总共不得超过10个字)。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肃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______)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 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是佐证。
(2)陶渊明的《饮酒》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出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 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 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