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日日都是月圆花好,天天都是风淡云轻,那当我们遇到穷山恶水狂风暴雨时,不妨,让我们在心底默默的暗暗的来鼓励一下自己,轻声的告诉自己,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自己再一次坚信自己,挑战自己,加油,加油,一直“加油”!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 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8,天道酬勤,日新月异,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加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由一句名言和一个寓言故事组成,材料的后面给出了写作的任务和要求: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所以要仔细认真地阅读两则材料,提取写作的立意。 这道作文题,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给出材料,第二部分给出任务和要求。 我们先关注第一部分,两则材料,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两则材料有同有异。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简单翻译即是:读书人不可不宏大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我们知道高考作文引导中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因而材料不能仅仅局限于材料,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大有希望的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个人前途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个人的成长成才路,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没有哪一个是简单而轻松的,前路漫漫,奋斗的力量也就由此彰显,因而士不可不弘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在信念坚定者眼中亦是幸福。 “每个人生而背负着大木头前行。”材料二的第一句紧承第一则材料继续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木头削短,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自身无法跨越的鸿沟,便被拦下,再不能继续前行。背负的木头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带有象征的意味,象征什么呢?许是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许是加于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不论是什么,这些压在身上的种种,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唯有不放弃、不抛弃,奋斗不息,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 这是我们对材料的理解,“担当”和“奋斗”是其关键词。 除材料之外还有几行字给我们任务和要求,这很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学生忽略。“你对上面两则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注意是两则材料,一定要综合到一起来思考,不可抛却任何一则。“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命题人给了我们两组示范性的相反相对的词,要求我们有所辨析,那么这个点在行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可以是具体的语句体现,也可以是行文思路框架中的体现,亦或是其他。 总而言之,本题紧扣时代脉搏,选材典型精当,既关涉青年学子自身,也观照社会民族,大气又接地气。审题上其实并未太为难学生,这也是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都有话说,但说好话却并不容易,对学生积累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厚度要求很高。这同时也提醒我们,高考作文,功夫在平时,高一开始便注重阅读的积累和思维的训练,高考考场方能更从容不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四个词总共不得超过10个字)。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肃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______)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 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是佐证。

(2)陶渊明的《饮酒》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夕旅怀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出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 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 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