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夜 李汉荣 (1)太阳一灭,灯就陆续亮了。灯山,灯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李汉荣

(1)太阳一灭,灯就陆续亮了。灯山,灯河,灯海。夜色还未来得及降临就被灯拒绝了。现代已经没有了夜晚。

(2)在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之间,还保留着一些夜的片断。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有些伤感,但情调很美很动人。庄稼和野草恭敬地接受露珠的加冕。土地像一个沉静的诗人,默默地酝酿着心中的墒情。一条小路泛着淡淡的白光,回味着白昼馈赠的灰尘和足音,像一条文静的白蛇,似在冬眠,又像在夜色里缓缓蠕动。——许多天籁藏在这夜的片断里。有几人还懂得领略呢?

(3)我就住在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夜来了,稀稀落落的灯火结成松散的联盟,阻止着夜的到来。灯似乎赢了,夜色被切成碎片。人造的白昼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眼神。不真实的夜,很像一个中性的人,辨不出它的形体、性格和神韵。现代的夜晚是没有性别的。

(4)忽然停电了。夜色突破了人的脆弱的防线,终于完全地、大规模地降临。

(5)色彩撩人的电视停了,歌星们刚才还大张着的嘴唱那海枯石烂的爱恋,还有半支歌尚没有来得及倒出喉咙,就大张着嘴消失在黑漆漆的屏幕深处。磁带不转了,“梦中的婚礼”骤然收场。舞场一片混乱,许多脚踩着许多脚,许多手从别人的肩上掉下来,不约而同地摸到了同一个肩膀——夜的肩膀……

(6)踏着夜色,我走出户外。

(7)我听见狗叫的声音。我听见小孩子捉迷藏的声音。我听见大人们呼喊自己孩子的声音。我听见隔壁那个爱音乐的小伙子拉小提琴的声音。我听见那片不大的竹林里鸟儿们叽叽咕咕的声音——它们是在说梦话吧?

(8)电不吵了,机械不闹了,商业不喧嚣了。我听见了大自然的呼吸,我听见了无所不在的生命那亲切而动人的语言。我一下子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和植物们动物们昆虫们分享着母亲的博大慈祥。我的兄弟姐妹是这样众多,这样令人怜爱:石头哥哥坐在路边冥想着远古的往事;松树弟弟在年轮里写着成长的日记,述说着对土地和阳光的感恩;小河,我爱说爱唱的姐姐,把一路的坎坷都唱成了风景和传说;我的喜鹊妹妹哪里去了?现在,你是不是在高高的白杨树上那孤独的小屋里,忧伤地望着天空出神?

(9)抬起头来,我看见了北斗,看见了那被无数代仰望的目光打磨得静穆而苍凉的北方最高的天空!我看见了李白碰过杯的月亮,我看见了在李商隐那情天爱悔里奔流不息的滔滔银河,我看见了苏东坡那夜看见宝石般忧郁而高华的星座,被屈原反复叩问的星空——伟大而迷茫的星空,我也看见了!世世代代的星空都是我头顶这个星空吗?那么此刻,我是回到了三千年前的夜晚、七千年前的夜晚,是回到更古早更古早的夜晚了!

(10)夜不再浅薄,夜很深,深得就像母亲的梦境,深得就像时间,深得就像上帝的眼睛,无限悲悯的眸子里含着天上人间的泪水。而刚才,那人造的白昼使我看不见真正的夜晚,看不见至大至高的永恒的星空。我和许多人都把那些闪着媚眼的霓虹灯当作夜晚的星座了。用它们那涂着颜料的目光判断夜的方向,是多么可笑啊。

(11)我踏着夜色在小路上走着。我看见前面的墓地闪着磷火,那是谁在冥冥中以前世的热情与我交换眼神?我于是想到了“死”这个大问题。若干年后的夜晚,谁从我的墓地前走过?会受到我的惊吓吗?对不起,我提前向你道歉,你放心赶路吧,我是个善良的人。春游的孩子们会在我的坟头采折迎春花吗?当你们挥动着金黄的花束,会不会想到:若干年前,有一个爱在夜晚散步和冥思的人,曾经深深地祝福过他们?

(12)电还没有来。电线杆像一群无所事事的闲人,扯着长长的线丈量夜晚。

(13)我在小路上走着。我猜想,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

(14)此刻,宇宙是一位穿着黑袍的神秘父亲,我们是他多梦的孩子……

(选自《名家散文》,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忽然停电了”之后“夜”给人的影响。

2.请简要赏析第二段的表达特色。

3.“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结合全文,探究 “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 ①现代喧闹停止,人们开始感受久违的声音:狗叫,孩子们捉迷藏的声音,大人呼唤孩子的声音等。②人们回到了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动人的语言:石头,松树,土地,小河,星斗等。③人们感受着夜的深沉,产生了对世人的悲悯,对生死的思考。④在停电的夜晚,很多人可能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④神秘的夜晚,让我们有了许多的梦想。 2. 第二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的片段”里的“天籁”,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夜的静美。 3. ①真正的夜会使人真切地融入自然,领略自然的美感和诗意;②真正的夜会让人思考对精神依托和人生方向的探寻,变得清醒而明智;③真正的夜会让人深刻地反观自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 ①就整体而言,“现代文明”与“自然”是对立的:②现代文明的喧嚣破坏了自然的“真实”与和谐,使人们变得浮躁,远离自然而不亲近自然;③现代文明使人们变得肤浅,感受不到自然的博大、永恒与深刻。 【解析】 1.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提取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然后进行筛选归纳,有些句群、段落、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我们就必须对句意、段意综合归纳,提取重点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由此及彼法,有些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通过“潜台词”曲折表达。这时就要统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要点。解答此题,筛选区间从文章的第五段一直到第十四段。第五段和第七段都写到了声音,一是电带来的嘈杂声,一是停电后人们感受到的自然的声音,可将这两段概括为“现代喧闹停止,人们开始感受久违的声音:狗叫,孩子们捉迷藏的声音,大人呼唤孩子的声音等。”第八段的关键句为“我听见了大自然的呼吸,我听见了无所不在的生命那亲切而动人的语言。”,可简要概括为“人们回到了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动人的语言:石头,松树,土地,小河,星斗等的生命和语言。”第十段和第十一段中,关键句为“夜不再浅薄,夜很深”“深得就像上帝的眼睛,无限悲悯的眸子里含着天上人间的泪水”“我于是想到了“死”这个大问题”,据此,可概括为“人们感受着夜的深沉,产生了对世人的悲悯,对生死的思考。”根据第十三段的“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可概括出“在停电的夜晚,很多人可能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根据第是四段的“宇宙是一位穿着黑袍的神秘父亲,我们是他多梦的孩子”,可概括出“神秘的夜晚,让我们有了许多的梦想。” 2.此题考核考生赏析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先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道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根括就是:手法+内容+情感。“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庄稼和野草恭敬地接受珠的加冕、回味着白昼馈赠的灰尘和足音”是拟人;“土地像一个沉静的诗人,默地酸着心中的墒情。一条小路泛若淡炎的白光,像一条文静的白蛇”是比喻。 3.此题考核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从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和象征义等进行分析。“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这句话不长,属于简易句子,解释为什么在今夜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把原因说明白即可。国绕以下几点来回答即可,领略自然的美感和诗意:变得清醒而明智;反观自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此题考核考生探究文本思想内涵,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可脱离文本随意臆造。题干问“作者认为‘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从而可知需要回答的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不是读者的观点。由文章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停电前的表述“现代已经没有夜晚,许多天籁藏在这夜的片段里有几人还懂得领略呢?人造的白昼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眼神。不真实的夜,很像一个中性的人,辨不出它的形体、性格和神韵。现代的夜晚是没有性别的。”可知,作者认为“现代文明”与“自然”是对立的,“现代文明”的喧嚣,使人远离生命的本真境界;现代文明破坏了自然的“真实”与和谐,使人们变得浮躁,远离自然而不亲近自然;现代文明使人们变得肤浅,感受不到自然的博大、永恒与深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8)大直若屈,___________,大辩若讷。(《老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登凤凰台

殷尧藩

梧桐叶落秋风老,人去台空凤不来。

梁武台城芳草合,吴王宫殿野花开。

石头城下春生水,燕子堂前雨长苔。

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

注:①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有凤凰飞临,呈现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后筑台以示庆贺与纪念。②殷尧藩,中唐时期诗人。早年贫困失意,后半官半隐。

1.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自锁上变,将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清江         屯:驻扎

B. 突利可汗不于靖                   虞:预料,准备

C. 见官军至,于是大惧               奄:奄奄一息

D. 靖又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         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自锁上变,将诣江都              坐法华西亭

B. 不欲就大事,以私怨斩壮士乎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C. 必当立功立事,取富贵            木直中绳,輮为轮,其曲中规

D. 至江陵,屯营城下                师不必贤弟子

3.把下列课文选句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⑶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4.第②段中李靖战胜萧铣的原因(每点不超过10个字)可概括为: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诗词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

B. 老舍写作《想北平》时,自己不在北平,但是文中处处体现出作者就在北平。这说明作者心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北平,在感情上更显深沉。

C. 《春江花月夜》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获得教养的途径》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研读经典,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完善自我修养。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红楼梦》前五十回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 宝玉挨打后,黛玉、宝钗二人态度各异。黛玉送来药丸,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了半句又忙咽住;宝钗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

B.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C.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D. 一日,黛玉在梨香院听《西厢记》,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