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诗词感伤的“悲秋”...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诗词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

B. 老舍写作《想北平》时,自己不在北平,但是文中处处体现出作者就在北平。这说明作者心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北平,在感情上更显深沉。

C. 《春江花月夜》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获得教养的途径》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研读经典,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完善自我修养。

 

D 【解析】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D项“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错误。原文说“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红楼梦》前五十回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 宝玉挨打后,黛玉、宝钗二人态度各异。黛玉送来药丸,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了半句又忙咽住;宝钗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

B.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C.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D. 一日,黛玉在梨香院听《西厢记》,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总结这次农村实践经历,我们要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解决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这一突出矛盾。

B. 体育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竞技赛场上通过争金夺银来提振士气,更应在提升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方面为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C. 始于1983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早早地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

D. 新闻出版署规定: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的现象;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   ▲      ▲       ▲      ▲   ,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   ▲      ▲   ,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①因高而置险            ②因堑而起垒

③因沟而开堑            ④因险而置塞

⑤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

⑥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

A. ①④③②⑥⑤    B. ①④③②⑤⑥    C. ③②①④⑥⑤    D. ③②①④⑤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与课本的对话历程中,我们共享了一场精神的盛宴。我们一起______ 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_____ 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重温____的乡土情怀;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

A. 体验   探究  痴心不改    B. 体验  探讨   亘古不变

C. 领略   探讨  亘古不变    D. 领略  探究   痴心不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众多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点燃了亿万网民的英雄情结,“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