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成都的天气写起,接着写成都有京派风味,再重点写成都的春天,脉络清晰。

B. 第③段以梅园邓尉及林和靖之“梅”做陪衬,突出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 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无论”“不管”等词写出了成都人的爱热闹、喜谈笑。

D. 本文语言平实、笔调轻松,读起来十分亲切,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成都的喜爱之情。

2.作者写成都春天的哪些特点?请结合③—⑦段简要概括。

3.文章最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1. C 2. ①春比江南来得早②花繁似锦,各种花木争奇斗艳③花朝时节热闹非凡④轻松和悠闲 3. 情感: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结合第六节内容分析,“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错,应是表现成都人的轻松、悠闲。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①当哪怕是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之时,《朗读者》、《见字如面》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股清流。

②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情感类节目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宠儿。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朗读者》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并不为奇。《朗读者》更像是用朗读串连着的人物访谈。在每期的节目之中,有大量的访谈时间,真正用于朗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并不多,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③《朗读者》的成功被外界解读成“出乎意料”,因为其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但在此前与泛娱乐节目的同台竞争中,人文类节目很少能够冲出重围、浮出水面。在人文类节目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存在,成为沧海遗珠般的稀缺资源。

④人文类节目的式微,并非简单地没有流量“鲜肉小花”加持,也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在面对碾压式的情感综艺时,人文节目并不追求娱乐,更不持“道德中立”的态度——反之,它时时在追求一种对理想人格的阐发和尊严价值的关切。

⑤如今的大众媒体,不追求娱乐意味着不回避严肃的问题,甚至是不盲目依从娱乐工业的逻辑,这就意味着,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可能会被文化工业排斥,甚或甩出局外。但,这恰恰就是《朗读者》的成功让人欣喜和意外之处。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有了“道德偏向”的姿态,就需有明确的价值观为铮铮铁骨,也需超越金钱利益的顾虑,因为作为价值提供者的节目制作者,就难以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去隐匿自己的价值偏向而任由自己觉得错误的价值广泛传播,于是节目的内容、形态、表达与受众用户的数量都会受到限制。反现一些情感类节目,赤裸裸的拜金、带有偏见的表达甚至歧视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当作多元言论而包容,甚至为了话题热议而刻意制造“奇葩”与冲突效果吸引关注,以获取收视率。

⑥在我们看到媒体“收视口碑双赢”的一致评价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对《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意义的思考。《朗读者》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

⑦在此刻,我们为一股清流的诞生而欢呼,甚至有评论寄希望于《朗读者》可以改变娱乐综艺的霸屏现状,平复一下当下综艺界的聒噪浮华。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并没有答案。我们只是清楚地知道:历史都是人来创造的。

(改编自《<朗读者>是否能为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提供一种可能?》)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朗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朗读者》是一个提供明确“道德偏向”价值的文化产品。

B. 《朗读者》是一个朗读时间不多、不追求娱乐性的人文类节目。

C. 《朗读者》是一个旨在表现公众人物影响力的情感类节目。

D. 《朗读者》是一个让人欣喜和意外的“收视口碑双赢”的文化节目。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综艺界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这是一种典型的聒噪浮华。

B. 人文类节目式微的原因,一是缺乏流量“鲜肉小花”的加持,二是情感调动不够充分,更关键的是坚持与碾压式情感综艺节目不同的价值观。

C. 《朗读者》用朗读串联起人物访谈,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来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D. 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这一点来说,《朗读者》受到欢迎并不为奇。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当下,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被视为不依从娱乐工业逻辑的异质性力量,就会受到文化工业的限制,最终导致在收视率竞争中的失败。

B. 《朗读者》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体现了对理想人格之阐发和尊严价值之关切的真实需求。

C. 从“朗读‘可以传情达意’”这句话可以看出,董卿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带动更多人进行这种交流。

D. 作者提出“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这个问题,反映了一种现实需要,表达了一种期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该工程筹备6年,建设9年,历时足足15年,创造了新的400多项专利。港珠澳大桥也是全球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已于今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届时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

材料二:老房子,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特殊情感。上海城市升级改造正在大力推进“留改拆”,请来科技创新担纲“梦想改造家”:加装电梯、成套改造、综合治理、绿色转型、微景观设计……曾经的“老、破、旧”,经建筑科技“点石成金”,焕发出现代宜居的新光彩。老房子里的居民们纷纷称赞:老屋新生活,住得有腔调!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五种应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应用文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通知)

(2)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短信)

(3)近日,我省西部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全国各界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救援工作。全校师生对震灾以后的群众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捐款活动。截止今天,捐款总额已达2万元。(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黑色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5)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诗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不吝赐教。(留言便条)

 

查看答案

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层出不穷的分支地域特色突出,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_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眼前一亮    数不胜数

B.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不胜枚举

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昭示了刺绣艺术魅力的巧夺天工

B. 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享受不仅是艺术上的,而且向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的巧夺天工

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