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该工程筹备6年,建设9年,历时足足15年,创造了新的400多项专利。港珠澳大桥也是全球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已于今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届时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

材料二:老房子,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特殊情感。上海城市升级改造正在大力推进“留改拆”,请来科技创新担纲“梦想改造家”:加装电梯、成套改造、综合治理、绿色转型、微景观设计……曾经的“老、破、旧”,经建筑科技“点石成金”,焕发出现代宜居的新光彩。老房子里的居民们纷纷称赞:老屋新生活,住得有腔调!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金点子能“点石成金” 市中心里遗留的老厂房、老公寓,是该拆,还是该留?如今,得先问问建筑科技创新。万航渡路767弄42号,多年前是上海毛巾二厂。随着时代变迁,老厂房被周边居住区、菜市场、学校等层层包围,进退两难。在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这块城市疮疤般的老厂房实现华丽转身,转变为集现代设计感和实用宜居性于一身的都市养老院。 走进由老厂房蜕变而来的上海市静安区老年福利院,明亮大气,通透宜居,楼宇中庭采光设计,将通风和绿化统统请进来。主体更新,凿壁偷光,垂直绿幕,立体公园……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董浩明,对建筑规划中暗藏的科技“魔法棒”如数家珍。真是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昏暗逼仄的纺织车间! 在建筑设计师眼里,从厂房到居家养老,老房子最需要的是提升“内涵”。设计师们先是将内部楼层“合并同类”,再按需分解,在不增加原有建筑整体高度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层高,空间效率一下子提升20%。接下来,老厂房进深很大,光线进入不足,不适合人居住的难题,被建科院一项专利技术“屋顶折射采光系统”,轻松破解。设计人员在屋顶凿壁偷光,通过筒镜、反光镜等设备,将阳光引入,漫反射至所有楼层。即使是底层中间区域,也可以“阳光普照”。 如何让老房子绿意盎然,科技创新也有妙招。目前已经获得专利的“楼层式建筑物外立面绿幕系统”,集爬藤钢丝、种植土、雨水收集、空调机位和空调冷凝水收集装置于一体,利用雨水和空调水灌溉墙体上的绿色植物。 夏天,墙面上的藤蔓茂密遮光效果良好,对于视野不佳的居住单元增加绿色景致。 冬季,落叶藤本植物仅剩主茎,结合过滤装置的倾斜角,让足够的自然光射入室内。 考虑到老厂房周边可供老年人享用的休闲资源不足,设计人员在房顶规划了错落有致的立体花园,累积为场地提供3066平方米的花园空间,有效提高老年人户外活动舒适度。“而且,设计保障到每个养老单元楼层都有水平可达的空中花园,构成复合多变的立体绿化体系,方便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伸手可及窗外的绿色世界。”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说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及通车情况,关键信息为“建设9年,历时足足15年,创造了新的400多项专利”“全球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深埋沉管隧道”,“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第二则材料说的是上海城市升级改造大力推进的“留改拆”措施,关键信息是“科技创新”,“点石成金”。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了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因此本题可围绕“创新”来写,也要以直接围绕“科技创新”来写,还可以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来写。对于“创新”,可以写“创新”的内涵,谈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可以写如何才能“创新”;也可以写“创新”的意义;对于“科技改变生活”,可以分析科技是如何改变生活,点石成金的。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名言及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名言如,袁隆平说过,科学研究的基本特色就是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是科学研究的本色;事例如“中国芯”的研发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科技创新,强国之路;创新改变生活;科技创新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民族复兴,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五种应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应用文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通知)

(2)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短信)

(3)近日,我省西部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全国各界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救援工作。全校师生对震灾以后的群众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捐款活动。截止今天,捐款总额已达2万元。(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黑色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5)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诗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不吝赐教。(留言便条)

 

查看答案

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层出不穷的分支地域特色突出,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_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眼前一亮    数不胜数

B.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不胜枚举

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昭示了刺绣艺术魅力的巧夺天工

B. 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享受不仅是艺术上的,而且向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的巧夺天工

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描写阿房宫殿与宫室之多,将之与天下城池相对比。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李商隐借用杜宇的典故,表露自己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而徒留一份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②黦(yuè):污迹。③百舌:一种叫声婉转的鸟。④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 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C. “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D. “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2.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