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五种应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应用文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通知)
(2)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短信)
(3)近日,我省西部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全国各界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救援工作。全校师生对震灾以后的群众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捐款活动。截止今天,捐款总额已达2万元。(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黑色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5)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诗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不吝赐教。(留言便条)
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层出不穷的分支地域特色突出,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_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眼前一亮 数不胜数
B.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不胜枚举
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昭示了刺绣艺术魅力的巧夺天工
B. 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享受不仅是艺术上的,而且向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的巧夺天工
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描写阿房宫殿与宫室之多,将之与天下城池相对比。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李商隐借用杜宇的典故,表露自己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而徒留一份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③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④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②黦(yuè):污迹。③百舌:一种叫声婉转的鸟。④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 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C. “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D. “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2.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空落寂寥的情绪。
B. “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C. “强携酒 ,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 ,“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情景。
D.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