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延续几千年...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延续几千年的传奇。会宁人正是这一理念的忠实信徒,他们在被称为“陇中苦脊甲天下”的贫瘠土地上,坚定地谱写着中国大地的传奇,树立了一个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光辉典范!

今天,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底蕴,又形成了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和“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为主的会宁精神。

在会宁精神的滋养下,代代会宁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用智慧和汗水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续写‘新长征’篇章。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会宁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会宁传奇。

作为会宁高三学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有一种精神叫做会宁精神 会宁这个以“苦瘠甲天下”而著称贫苦之地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却在谱写着中国教育的传奇,树立了一个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光辉典范! 会宁人对教育的执着来自于该地区人民与生俱来的淳朴和本分。很多外地人都会对会宁人淳朴的民风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贫困使他们习惯于互相谦让和互相帮助;相对封闭而单纯的生活是他们远离外面繁华世界的浮躁;但他们始终对美好生活心从渴求,他们坚信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会宁人的这种精神也在这里众多的默默无闻的、公而忘私的教师身上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会宁的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却坚守着属于自己的清贫。这里有能够倾其所有办教育的教师 ,会宁中湾中学校长冉树苍就是这些老师的杰出代表,现在的中湾中学就是他用自家的地和本来要用自己家里建设的砖木建设起来的,他以其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很好地诠释了这里教师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谱写了会宁教育的传奇! 很多人都在问会宁人缘何能创造出这样的教育辉煌?这的确值得每一个人的思考!会宁人习惯于把会宁教育的成功概括为三苦两乐精神——“领导可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其实这只是表面性的东西.会宁教育所折射出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我想会宁教育的奇迹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精神——会宁人为改变命运所爆发出来的执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来自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只不过会宁人民把它更加地发扬光大了! 会宁教育的传奇和红军二万五千里后会师的传奇一样,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最好诠释。这是一种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这是一种忍辱负重、目光远大的隐忍精神;这是一种公而忘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而值得会宁人民骄傲的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点就在会宁这块热土。会宁会师纪念塔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我们这个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丰碑。它屹立于会宁大地上是对长征精神的纪念,更是对传承这种精神的人民的一种褒奖和赞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会宁人正是这一理念的忠实信徒……树立了一个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光辉典范”“又形成了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和‘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为主的会宁精神”“在会宁精神的滋养下……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会宁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会宁传奇”分析,对会宁精神的礼赞和思考,通过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来表现会宁精神,也可以挖掘材料中没有列举到的会宁精神加以阐发。可以选择各个领域的会宁人物,可以是文化鸿儒、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工匠农民,叙写他们的“故事”或“传奇”,追溯他们的成功和对会宁的贡献,赞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会宁精神。也可以礼赞会宁精神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明确任务和要求:“会宁学子”是写作身份。“人生十字路口”是提醒考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思考在学习和以后的人生旅途应该如何传承会宁精神,并为会宁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告诉考生要立足自我,写出个人的“体验和思考”。总之,作文可礼赞会宁精神,可歌颂会宁人物,可追溯历史,展望未来。不管怎样,做到两点:第一:化大为小,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思考。第二:化虚为实,以具体人物、具体故事来体现会宁精神。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华的父亲在网上订购了数本教育类书籍,快递公司快递员小王上门送件。不巧李先生不在家,开门的是李华。于是小王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先生回家后,他的儿子拿出快递,向父亲转述道:“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快递员小王和李华对父亲说的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没人说话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下图是“甘肃电视台”的台标,请写出该台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忽略图案中的文字)

注:图案印刷黑色部分在原台标中为绿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时至今日,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海洋,不仅决定了这颗星球的色调,也容纳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在其中繁衍生息。 

但如果走到沿海地带看一看,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片亘古流传的蔚蓝,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__________的图片: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逐渐腐朽的尸身里,泄露出若干__________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__________,只能以葫芦形的身躯艰难生存。渔民废弃的渔网随波漂流,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是海豚裹挟其中,(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 

最终,人类也将在劫难逃。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成一块“垃圾大陆”,在大洋上形成特定区域。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曾经被随意排放到海洋里的污染物,如今却令人类__________。不过,幸运的是,目前科技已经提供了一些清理污染的可能性。愿这些努力终成燎原的星火,还给海洋曾经的蔚蓝与恬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触目惊心  五光十色  为所欲为  自食其果

B. 胆战心惊  五光十色  随心所欲  作茧自缚

C. 触目惊心  五颜六色  随心所欲  自食其果

D. 胆战心惊  五颜六色  为所欲为  作茧自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

B. 使它们身亡的原因是难以浮出水面换气

C. 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

D. 它们可能被阻止浮出水面换气甚至死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B.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

C.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

D.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互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 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这种举动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 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 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是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