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时至今日,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时至今日,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海洋,不仅决定了这颗星球的色调,也容纳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在其中繁衍生息。 

但如果走到沿海地带看一看,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片亘古流传的蔚蓝,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__________的图片: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逐渐腐朽的尸身里,泄露出若干__________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__________,只能以葫芦形的身躯艰难生存。渔民废弃的渔网随波漂流,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是海豚裹挟其中,(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 

最终,人类也将在劫难逃。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成一块“垃圾大陆”,在大洋上形成特定区域。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曾经被随意排放到海洋里的污染物,如今却令人类__________。不过,幸运的是,目前科技已经提供了一些清理污染的可能性。愿这些努力终成燎原的星火,还给海洋曾经的蔚蓝与恬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触目惊心  五光十色  为所欲为  自食其果

B. 胆战心惊  五光十色  随心所欲  作茧自缚

C. 触目惊心  五颜六色  随心所欲  自食其果

D. 胆战心惊  五颜六色  为所欲为  作茧自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

B. 使它们身亡的原因是难以浮出水面换气

C. 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

D. 它们可能被阻止浮出水面换气甚至死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B.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

C.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

D. 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1. C 2. A 3. D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触目惊心: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此处是说看到的现象使人内心震惊。选用成语“触目惊心”。第二处,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多形容发光的东西,或者是自身发光或者是反射其他光源而闪亮的情况。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多用来形容事物表面的视觉效果,表述事物的色彩丰富。此处是说在信天翁逐渐腐败的尸体里泄露出各种颜色的塑料。选用成语“五颜六色”。第三处,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处是说海龟在其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一辈子也不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选用成语“随心所欲”。第四处,自食其果:比喻自己做了坏事,自己遭受到损害或惩罚。作茧自缚: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根据前文“一部分塑料垃圾会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选用成语“自食其果”。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解答时,注意前后句的关联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是海豚裹挟其中”的主语是“渔民废弃的渔网”,据此,所填写句子表达的意思应是“废弃的渔网会给与其相遇的海豹或者是海豚裹挟其中带来什么样结局”,填写的句子的主语应是“渔民废弃的渔网”,据此排除CD两项,CD两项的主语变成了“海豹或者是海豚”,与前一句逻辑意脉不一致。B项,“使它们身亡的原因是难以浮出水面换气”,强调的是致使海豹或海豚身亡的原因是难以浮出水面换气,忽略了废弃渔网的裹挟使海豹或海豚难以浮出水面换气,最终导致身亡。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成一块‘垃圾大陆’,在大洋上形成特定区域”,该句语病为不合逻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应先随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特定的区域,积聚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垃圾大陆”。A项,句子缺少主语,可在“会随着”前加上“它们(指进入海洋的垃圾,因为前一句已经有‘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此处用‘它们’代指)”。B项,不合逻辑,应先“汇集”,然后才形成“垃圾大陆”。C项,兼有AB两项的语病——缺少主语,不合逻辑。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互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 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这种举动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 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 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是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叔似,字象先,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初登对,论:“祖宗立国之初,除二税外,取民甚轻。自熙宁以来,赋日增而民困滋甚。”孝宗嘉纳,因曰:“朕在宫中如一僧。”叔似曰:“此非所望于陛下,当论功业如何。正使海内富庶如文、景,不过江左之文、景;法度修明如明、章,不过江左之明、章。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国势未张,未免牵于苟安无事之说。”上默然。迁太常博士,上自除叔似左补阙。叔似论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光宗受禅,时传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寿皇一正匹敌之礼,金人常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翼日复奏:“谋国者畏敌太过。”上奋然开纳。

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两浙民有身丁钱,叔似请于朝,遂蠲之。

时韩侂胄开边,除兵部尚书、宣抚使。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叔似料敌必侵光、黄,委总领陈谦按行五关,发鄂卒守三关。金果入寇,谦驻汉阳为江左节制。

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以御史王益祥论,夺职。侂胄诛,谏官叶时再论,降两官,谪福州,以兵端之开,叔似迎合故也。久之,许自便。嘉定十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恭翼。叔似雅慕朱熹,穷道德性命之旨,谈天文、地理、钟律、象数之学,有稿二十卷。

     (选自《宋史·薛叔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B.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C.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D.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指同一朝代,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也指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种方式。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D.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古代百姓大多穿粗布制成的衣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叔似忠于国家,金国君主死后,他分析形势,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他指责为国谋划的人太过害怕敌人。

B. 薛叔似积极进言,他进言说,现在的百姓的赋税过重;他批评皇帝有苟且偷安之嫌;这些建议都被皇帝高兴接纳。

C. 薛叔似有远见,有学识。他预料金国人要入侵,并布置好防备,后来应验了;他仰慕朱熹,且学问广博,著作丰富。

D. 薛叔似的仕途有顺利,也有不顺。他被皇帝亲自授官,被丞相依照旧例封官;他受韩侘胄的牵连而被贬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

(2)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 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②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③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④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⑤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⑥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光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⑦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⑧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4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 文章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干、积极上进、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 父亲有一段时间酗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D. 文章第七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充满人情味。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3.“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