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②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③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④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⑤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⑥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光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⑦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⑧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4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 文章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干、积极上进、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 父亲有一段时间酗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D. 文章第七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充满人情味。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3.“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C 2. ①寻找生活目标、回归心灵故乡,只有自己能实现。儿女成人,父亲圆梦,生活没有了目标,整天沉迷于酒精,大家的劝说、哀求、哭喊都不管用,后来父亲摆脱迷茫,回到故乡的山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找回了欢乐。②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每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寄托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让我们摆脱空虚。 3. ①童年时,壕沟的山村,这里是父亲成长的故乡,原始又贫瘠,让童年的父亲饱受磨难变得坚韧。②青年时,安条的林场,父亲在青年时有了工作和美好的家庭,产生了供孩子读书的梦想;③中年时,进城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父亲在中年时靠自己的努力圆了让孩子上大学的梦。④老年时,父亲的家园还是他童年的山村壕沟。这里有父亲的老兄弟和童年记忆,他在这里忙碌而充实壕沟成为他晚年的精神的乐园。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会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说法错误,父亲酗酒是因为他闲下来后,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内心空虚。故选C。 2.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是考查学生通过理解重要语句含义,把握文章主旨能力。结合前文,父亲最初的愿望是“填饱肚子”,离开了故乡,作了伐木工人,完成了转机的愿望,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后来受来林场实习的大学生启发,离开了林场,带着全家到了城里,送“我”和姐姐读书,最后“我”和姐姐都考上大学,成了父亲引以为傲的“公家人”,这时,父亲失去了精神依托,父亲“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所以“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再结合后文:有一天,他决定回去自己的故乡——壕沟,回到故乡的父亲“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偶找回了自己的精神依托,生活忙碌、充实、开心。所以这里的“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意思是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能懂自己,能告诉自己需要什么,能找到下个目标,哪怕是排解抑郁的方式。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每个人都应该如同文中的父亲一样,去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寄托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让我们摆脱空虚。同时文章还通过父亲在辛勤劳作,培养“我”和姐姐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失去精神依托酗酒,“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最后父亲自己决定回到他的故乡后养羊种菜,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老年人也需要心理关怀,需要人去懂他们。但更多的,不是子女为父母安排如何,而是去培训他们,找到自己自适的空间。正所谓“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外人也需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试题分析:题干是“‘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信息,整合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通读文章,可知文章通过父亲的四个人生阶段不同的追求来写“父亲的家园”。童年时期,根据“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可知童年时,壕沟的山村,这里是父亲成长的故乡,原始又贫瘠,这些成为父亲日后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也激发了父亲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青年时期,根据文中“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载后来“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等信息可知此时“父亲的家园”是安条的林场,在这一时期父亲有了工作和美好的家庭,并产生了供孩子读书的梦想。中年时期,根据文中“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此时“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一个用自己努力供儿女读书,让儿女改变命运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父亲吃进来苦头,“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我”和姐姐也不负父亲的期望,“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老年时期,根据文中“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可知此时“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山村壕沟。这里有父亲的老兄弟和童年记忆,他在这里忙碌而充实壕沟成为他晚年的精神的乐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是出发点,理解是认识性因素,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正是想象才使它们成了变数。。

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动物没有想象,只有人能想象。想象从一开始便贯穿在感知里。想象把某些经验的(或体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期待,把脑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明确下来。想象是既与个别事物有关联的,又具有主动支配性和综合统一性的感性活动。正因为想象极为丰富和复杂,不为概念性的认识所规范,所以想象才多义而宽泛。想象又常常与情感、欲望等本能相联系,受后者支配,具有无意识的意向性。

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正是靠想象来联系的,高尔基的《海燕》没有明确的讲革命,却给人以革命的启示。这是通过想象,即由想象来负载审美理解。想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想象还包括联想,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等,接近联想如齐白石画的《岁朝图》(爆竹)而感到春节的气氛,类比联想如用花比美人、用暴雨比革命等等。此外,无意识中的变形、浓缩、重叠、不遵守同一律(是A又是非A)等种种非理性的想象,在现代文艺中也广泛流行。艺术作品之所以必须具有“空白点”,之所以具有朦胧性、不确定性,便正是为了给想象以舒发活动的天地。如果没有这种活动,这个美感也就建立不起来。

想象的这种广阔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和深刻。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和模拟论美学早已被弃若敝屣,主观心理的时空和主体感受的真实占领了现代艺术的中心。中国传统文艺则在实用理性精神的理解因素的渗入、支配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一瞬”,相当重视想象的自由活动;中国戏曲中著名的各种虚拟程式;古典诗句中非常宽广的时空范围;不需要布景灯光,舞台上可以出现白天黑夜;不需要焦点透视,画面上可以展现万壑千山。也正因为想象丰满而自由,所以理解才多义而宽泛。想象不是为概念性的认识所引导所规范,而是恰恰相反,想象指示着、引领着、趋向于某种非确定性的认识。这正是艺术想象不同于科学想象的地方。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想象使感知有了更多的可能,使理解不受概念性的认知约束,所以是审美的关键。

B. 现代艺术抛弃了三一律和模拟论美学,以主观心理的时空和主体感受的真实为中心。

C. 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理解会呈现多种的姿态,这导致了想象的丰满和自由。

D. 艺术和科学最大的不同就表现在是否遵循实用理性的精神,是否重视想象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概括说明想象对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再具体论述想象的特性和作用。

B. 文章第二段阐述了想象的本质、特征、分类以及作用,逻辑清晰,论述严密。

C. 文章第四段介绍了想象在中国传统文艺中的种种表现,给了人们直观的认识。

D. 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使读者更好地领会看似枯燥的美学理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想象具有主动支配性,常常支配情感、欲望等人的本能,使后者符合自我想象。

B. 艺术作品中的空白点,会给予想象自由的空间,人们才能借助想象建立美感。

C. 在审美欣赏中,我们通过想象来承载对内在意义的理解,我们可能会想到更多。

D. 中国传统文艺利用想象的特性,不使用布景灯光,舞台上也可以表现白天黑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写诗歌,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系列小题。

乡下人哪儿去了

王开岭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

来春见。来春见。

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的了。

原本只有乡下人。

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

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

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

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

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

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

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

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

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

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

谁捡到了?

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

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

(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乡下人有哪些品格。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3.文中写“赊小鸡”这件旧事有何作用?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感叹自身短暂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师说》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大夫之族”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不愿意互相学习。

(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以别人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 《短歌行》)

(5)  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 (黄庭坚《登快阁》)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太子太师欧阳修行状

吴充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    B. 论天下事   多次

C. 公权成德军  知:了解    D. 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  屏:使……退下

2.文中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补”表示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表示中国古代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谪”表示贬官。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转运使”,地方军事长官,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宣抚使”,官名,主管运输事务。

3.文中划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

A.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 而不受以防刻剥

B.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而不受/ 以防刻剥

C. 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 欲以便宜悉诛之

D. 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2)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

5.联系文章最后一节,简要概括欧阳修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