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写诗歌,不得抄袭。

 

岁月的礼物 花谢了,只留下繁花落尽时子规的哀啼;叶落了,只留下秋风萧瑟中老树的叹息;岁月匆匆地去了,却给我留下了无尽的礼物。 从5岁那年起,爸爸对我实行了“爱”的教育。那时我还小,并不懂老爸的“教育计划”,常被老爸的怒目金刚吓得痛苦流涕,但事后,又会不计前嫌地向老爸撒娇,可往往是被老爸的面无表情给拒之千里之外。渐渐地,我懂得了岁月的“残酷”,也正是这段无情的岁月,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粒种子――坚强。 10岁那年,我曾在外婆家住过一段日子。外婆是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劳朴、耐苦。她对我的关爱与宽容使我今生难忘。记得有一次吧,我与表弟一起放学回家,要校门口找到了苦苦等待多时的外婆,大概是天热的缘故,我和弟弟扔下书包,把它们交给了外婆,顾着自个儿住前走去。“我要吃棒冰”看到与自己近在咫尺的小摊,我忙大声嚷了起来。还小的弟弟有学人的习惯,也跟着我叫。外婆自己在卖棒冰,所以想让我们回家再吃,但是我却忍不住这一会儿,扯着外婆的口袋,希望找到钱。外婆拗不过我们,只得用两只提着书包的手在口袋里摸出钱,给我们俩买了心仪的棒冰。就在外婆唤我们“乖哦,吃得慢些”的一刹那,我看见了外婆那布满皱纹的脸,那青筋突兀的手,我哭了,泪水顺颊而下。不再为得到冰棍而兴奋,而外婆却笑了,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孙孙们吃得幸福的样子。外婆的笑,是我见过最美最迷人的笑,我的心里充满了陽光,可泪水还是不止地流。岁月匆匆,外婆对我的付出,让我明白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爱。 这一年,我13岁了。上了六年级,没有往日的那份优闲,那份快活,只有那些无情的分数在向我招手。一次又一次的低分,心头不禁掠过一丝失望。我不知该怎么去面对为我辛苦操劳一辈子的母亲,不知该怎么回答爸爸满怀希望的眼神,霎时,我意识到自己肩上背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爸妈的责任。 岁月悄然无声地滑过,它给我的礼物却掷地有声。伴随着岁月的馈赠,我将从容地踏上未来的道路。 莫让年华付水流,莫让光陰逝无声…… 【解析】 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命题作文,写好此文要从如下方面着力:一是吃透题眼,挖掘题蕴。“岁月的礼物”这一文题,关键词之一是“岁月”,用它来修饰限定“礼物”一词,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文题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而应认真挖掘其深层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结合提示语就会悟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只要是促进我们茁壮成长的元素均可视为 “岁月”送给我们的礼物。这不单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引领,这一文题实质就是要求写出真、善、美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只有准确地挖掘题蕴,才能紧扣文题来写作。二是发散思维,立体拓展。面对此题,我们不妨从如下方面发散思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我”获得过哪些帮助、收获了哪些知识,明白了哪些人生道理、哪些真善美的行为与细节难以忘怀……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捕捉素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来搜索新颖的素材。“岁月的礼物”可以是一个方面的,也可以是多个方面的,只要是有独特生活体验的均可入文。因此,我们只有深入思考,立体拓展,才能选择最切合文题的素材,才能从生活当中过滤出最有意义的材料。三、巧妙构思,灵动鲜活。写此文可以用横向思路来构思,可通过标题指津、排比构段、镜头剪辑等方式,串缀起三至四个画面。如可以“关爱给我力量、鼓励点燃信心、友情点亮生命”为小标题,以此反映“岁月的礼物”促进自我的茁壮成长。也可用纵式思路来构思,可以写自我某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曲折生动地展现出心灵成熟、认识提升的过程,深刻反映“岁月的礼物”促进自我的人格成长。大家可根据写作目的灵活选择,亮出文章独具一格的魅力。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应尽可能地在记叙描写之中穿插议论或抒情,这样可提炼出“岁月的礼物”的意义,可强化读者的印象。行文时还要巧用辞格,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在虚实结合之中创设文章动情的亮点。总之,表达灵动,语言鲜活,将会使你的作文一鸣惊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系列小题。

乡下人哪儿去了

王开岭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

来春见。来春见。

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的了。

原本只有乡下人。

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

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

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

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

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

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

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

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

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

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

谁捡到了?

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

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

(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乡下人有哪些品格。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3.文中写“赊小鸡”这件旧事有何作用?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感叹自身短暂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师说》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大夫之族”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不愿意互相学习。

(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以别人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 《短歌行》)

(5)  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 (黄庭坚《登快阁》)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太子太师欧阳修行状

吴充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    B. 论天下事   多次

C. 公权成德军  知:了解    D. 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  屏:使……退下

2.文中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补”表示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表示中国古代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谪”表示贬官。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转运使”,地方军事长官,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宣抚使”,官名,主管运输事务。

3.文中划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

A.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 而不受以防刻剥

B.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而不受/ 以防刻剥

C. 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 欲以便宜悉诛之

D. 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2)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

5.联系文章最后一节,简要概括欧阳修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2)舆马者

(3)假舟楫者,非能

(4)而江河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查看答案

选出对顾城的《一代人》与《远和近》分析不当的一项(3分)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A. 《一代人》的意思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和毅力。

B. 在《远和近》中,你和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和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受有悖于常理。

C. 《远和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亲近。

D. 这里的两首诗初读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着成年人的孤寂和忧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