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系列小题。 乡下人哪儿去了 王开岭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系列小题。

乡下人哪儿去了

王开岭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

来春见。来春见。

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的了。

原本只有乡下人。

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

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

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

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

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

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

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

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

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

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

谁捡到了?

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

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

(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乡下人有哪些品格。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3.文中写“赊小鸡”这件旧事有何作用?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

 

1. “乡下人”:简单(单纯、质朴),本真(率真、诚信) 2. 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城市人对乡村资源的野蛮掠夺;表达作者对乡村“草木”远去的忧虑。 3. 突出了乡下人质朴的特点;引出下文对乡下人的评价(感悟);呼应下文古代商铺的诚信,且呼应结尾;与城市人的市侩,精明形成对比;表达对乡下人品格的赞扬。 4. 想象之境,收束全文,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乡下人”品格和心灵的热切呼唤;表达作者对城市人“市”化的“荤腥味”的否定和批判;寄寓作者对城市化发展致使原有(“乡下人”)纯朴品格失落的伤感和忧思;寄托作者社会转型期人性(精神、道德)回归的社会理想。 【解析】 1.此题考核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文中“乡下人”的特点,答题时注意摘取文中的句子概括答题要点,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表明“乡下人”单纯、质朴。“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能表明“乡下人”的率真、诚信。 2.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首先辨析手法,“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比拟,对比,“瘦瘦的,像芝麻粒”夸张、比喻,通过“肥起来”“瘪下去”形象的表现城市人对乡村资源的野蛮掠夺,结合前文“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分析该句表达作者对乡村“草木”远去的忧虑。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安排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赊小鸡”这件旧事有的作用。答题时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注意从结构、内容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分析,文中写“赊小鸡”这件事,整体上能表现乡下人质朴的特点。与下文城里的精明、市侩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对乡下人的感悟“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来春见。来春见。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的了”作铺垫。呼应下文写老北京的“月盛斋”的规矩,天津的一家糕点铺遵祖上规矩,有诚信。又照应了文章的结尾“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在情感表达上,或者说主旨上,表达了对乡下人质朴诚信品格的赞扬。 4.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文段所处的位置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注意和文章的主旨联系,“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是作者想象的场面,再结合前文“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可以看出是对作者对“乡下人”品格和心灵的热切呼唤,寄托作者社会转型期人性回归的社会理想,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感叹自身短暂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师说》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大夫之族”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不愿意互相学习。

(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以别人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 《短歌行》)

(5)  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 (黄庭坚《登快阁》)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太子太师欧阳修行状

吴充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    B. 论天下事   多次

C. 公权成德军  知:了解    D. 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  屏:使……退下

2.文中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补”表示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表示中国古代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谪”表示贬官。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转运使”,地方军事长官,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宣抚使”,官名,主管运输事务。

3.文中划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

A.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 而不受以防刻剥

B.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而不受/ 以防刻剥

C. 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 欲以便宜悉诛之

D. 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2)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

5.联系文章最后一节,简要概括欧阳修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2)舆马者

(3)假舟楫者,非能

(4)而江河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查看答案

选出对顾城的《一代人》与《远和近》分析不当的一项(3分)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A. 《一代人》的意思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和毅力。

B. 在《远和近》中,你和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和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受有悖于常理。

C. 《远和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亲近。

D. 这里的两首诗初读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着成年人的孤寂和忧伤。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所学文本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和他的战友们,这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B. 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又可以指《诗》《书》《礼》《易》《论语》《乐》六种经书。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句中“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月满为望,“既望”就是望日之后的那天。

D. 荀子认为学习的人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