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
B.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 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 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的挑战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特色发展中的作用。
B.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 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 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提出解决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只有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才能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B. 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能改变城镇地方文化的形式。
C.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 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以“你的背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不限文体,但必须文体分明,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板,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中风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只是那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我何止艺不精!心亦不达呢!真是枉读诗书药理,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注]矣。 (据原文有修改)
注:悬壶:济世行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E.小说写屠夫“膀粗腰圆”,老中医“银须飘飘”,这符合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职业特点,在小说中也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
A. 老中医摘牌罢医的举动,是他感动于屠夫的言行后,对自己人生深刻反思的结果。
B. 小说取名“定风珠”具有象征意义:定风珠虽然能治疗人身上的顽疾,却无法治疗人性的自私与偏狭。
C. 屠夫刀劈破案桌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转折点,可由于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要劈破案桌,这使得对屠夫形象的刻画受到了影响。
D. 屠夫杀猪用的案板“是祖上传下来的”,并且“开裂了,且血痕累累,”这些细节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2.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的形象。(6分)
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 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 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 七、八句作者临行时表明心意,化用了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E. 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的感受。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易水永别时荆轲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慷慨悲歌展示了他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爱国忠君真气节。
(2)、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__。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敢以烦执事 执事:执管事情的人 B.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 以乱易整,不武。 武:武德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