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你的背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不限文体,但必须文体分明...

以“你的背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不限文体,但必须文体分明,不得抄袭。

 

你的背影 午后的阳光总是那么慵懒,然而今天我却不想用午睡来打发时光,因为她在家。我便吵着要她陪我去散步。“散步?去哪里散步?”她疑惑的问着。我歪着脑袋撒娇地看着她:“听你的”。“嗯——那我们去书店吧”她无奈的笑着。我就答应了。 于是我们就像从前,光顾街角的书店。她还是喜欢牵着我的手,尽管我已经比她高了半个头。她试图和我并肩走进书店,却发现书店的门似乎窄了许多,她只好放开了我的手。 我走到书店的角落,抽出一本泛黄的《繁心·春水》吹了一下上面的灰尘。她见我拿起这本书,嘴角露出些微微的笑意。冰心老人絮絮的温暖的话语,一点一点映入我的眼里,然而我心里更在意的是身边这个静静的陪着我的女子。刚刚走在她身后,我忽然发现她的发间有了些闪烁的颜色。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试着把自己活成你的样子,想要再去从前看看你的影子……”熟悉的铃声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格外响亮。她分明看了我一眼,有些为难的走到角落接了电话。我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把书放回去,把它藏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儿时第一次她带我来看的时候就在的那个角落。 我就在书柜的中间,默默地等着她来,果然她略显疲惫的神情、略显为难的姿态证明了我的猜想。没等她说话,我先说:“妈,你要是忙,就先去忙吧,我自己看会书再回去,没事的!”她愣了一下。 记得那天放假,她也是难得在家,我犹豫了一会还是说:“妈,我们去看电影吧。”她微笑着应了声:“可以啊!”可我们正准备买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铃声催促着她。她说要去处理一些事情,我执拗的不让她离开,电话铃声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最后她呵斥了我的不懂事,留下我在电影院的门口。十一月的风有些凉,吹得那些泛黄的树叶沙沙作响。回家后我们很长时间没说话,后来是爸爸淡淡地说了一句话:“你长大了,我们也有自己的事要做,你应该学会体谅。毕竟说到底都是为了你”。“我长大了”,我反复咀嚼这句话好久,很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我看着她依旧愣在原地,牵强地笑着说:“妈,你去忙。”她定定地看着我,有些释怀又有些许欣慰地笑了,她抿了一下嘴唇说:“少我一个人没事的,不用担心,今天,妈妈好好陪陪你”。说完她过来挽着我的手说:“走,我们去看电影。”她眼角的疲惫有些舒展,我知道她想弥补所以迁就。 在最近的电影院,我挑了一部最短的电影,内容似乎还不错,我却记不得了。只记得从电影院出来,天空早已换上了红色的衣裳。我抬头看看了那渐渐隐退的夕阳,想起老师念过的一句话:“青春的我们总用大把的时间去彷徨,却只用区区的几个瞬间就成长。”想来多少还是有些感伤。 真的,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天夕阳的余晖中,老街那么长,母亲略显苍老的背影更长,一直长进我的心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审读标题,“你的背影”,中心词是“背影”,修饰词是“你”。“背影”的意思是“人的背面形象”“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原型或者依据”“背景”;“你”可以指生活中的人,父母、老师、同学、路人等,可以指古今中外的名人,也可以指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同样也可以指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写作的时候,可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叙事要详略得当,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人时要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等。写作的时候要扣题行文,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强弱直接体现考生作文水平高低,扣题有明扣和暗扣,有表层扣和深层扣,所谓“明扣”,就是作文中要有材料中体现立意要求的文字;所谓“暗扣”,就是作文中不大量出现“材料中表达立意的文字”,而是在作文“立意”上表现出来,它往往在记叙文和文学味浓的文章中应用,往往在结尾处显现。比如本则作文,行文中要注意扣住“背影”,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即点题,这是第一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文中两次来写父亲的背影,浓墨重彩,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结尾再一次扣题,追忆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行文中如这样扣题,文章得分不会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板,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中风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只是那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我何止艺不精!心亦不达呢!真是枉读诗书药理,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据原文有修改)

注:悬壶:济世行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E.小说写屠夫膀粗腰圆,老中医银须飘飘,这符合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职业特点,在小说中也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

A. 老中医摘牌罢医的举动,是他感动于屠夫的言行后,对自己人生深刻反思的结果。

B. 小说取名定风珠具有象征意义:定风珠虽然能治疗人身上的顽疾,却无法治疗人性的自私与偏狭。

C. 屠夫刀劈破案桌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转折点,可由于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要劈破案桌,这使得对屠夫形象的刻画受到了影响。

D. 屠夫杀猪用的案板是祖上传下来的,并且开裂了,且血痕累累,这些细节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2.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3.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的形象。(6)

 

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8)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 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 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 七、八句作者临行时表明心意,化用了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E. 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的感受。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易水永别时荆轲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慷慨悲歌展示了他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爱国忠君真气节。

(2)、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__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敢以烦执事      执事:执管事情的人    B.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 以乱易整,不武。  武:武德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 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 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 “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