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请问吟诗人是谁,并简要描述葬花原因和这四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吟诗人是林黛玉;原因是:黛玉去怡红院,丫鬟不给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于是来到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愁含泪葬花;(大意对即可) 前两句诗体现了她冰清玉洁、不愿受辱、不甘低头的孤傲;后两句诗以落花为喻,体现了她对前途命运的忧虑和绝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这是《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吟》中的诗句。林黛玉曾为怜惜桃花飘落,将桃花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后来她又来到花冢,以落花自喻,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葬花吟》。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看宝玉送宝钗而生误会又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次日见饯花之期,又勾起伤春愁思,在暮春纷纷的花瓣雨中,黛玉不由触动寄人篱下的凄凉。遂在沁芳桥畔手把花锄,携着锦囊,含泪收拾着片片残红葬花。边哭边唱《葬花词》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诗句表面上的意思是:与其让花瓣在尘世上飘零腐烂,不如拿锦囊把它收拾起来,用干净的泥土掩埋了,保持它的娇艳姿态和风流气质。让它冰清玉洁来也冰清玉洁的去,这远比它陷落在污泥浊水中强。现在我埋葬桃花别人笑我痴傻,也不知道哪一年埋葬我的人是谁?而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一段材料,请概括诵读国学经典另外的四个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6个字。)

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1)优化人格,提高生活品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乡村的节奏

路 军

①我喜欢乡村的节奏,每次回乡,就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落在那儿,被一种浸润心魂的温暖融化,缓缓地、静静地拥抱乡村。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乡村,我的乡村,你的脚步不会慌乱,不会迷茫,不会在现代的包裹中逝去,她坚定地走着,内心的包容力量谁也不可小觑。

②我不喜欢时下乡村会走向没落的荒诞论调,即使城市再无限制地扩延,也难以吞没乡村的广袤。

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④炊烟依然,缓缓地上升,在早晨的阳光里散发着植物的味道,玉米味、槐树味和松香味混合在空气中,随着时光的飘转发酵,扩散到村庄四面的丛林中。一代一代的坚守,虽然偶有烟煤的污气从远远的城市飘来,试图包裹山野的昏暗,但在山山川川的绿色的屏障中,在原始一般的炊烟中还是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走了。我试图从生物学的循环系统中找到答案,那是很遥远的解释,只有眼睛和思维落在泥土地中,落在乡村强大的生命力上,谜底也就不成为谜底。

⑤在雾霾如此猖獗的时刻,多看一看乡村的早晨的炊烟脚步,或许有所裨益。虽然我隐隐还有些担心。街巷中,老头、老太太安详地坐在树下,坐在石台上,细数着岁月的影像,饱经沧桑的脸庞就像意蕴深厚的诗行,他们的语调如平缓流淌的溪水,舒缓的波痕轻轻卷过你的心头。那是岁月沉积的大度与包容,是酸甜苦辣咸——人生滋味浸润的智慧。

⑥不知何时,孩子们蹦蹦跳跳出来了,仿佛一个个小精灵钻来钻去,又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时而安静,时而翩翩而飞。一位女孩子的马尾辫在清风中左右甩着,如蝴蝶头上触摸春天气息的触角。有的孩童滚着铁圈,有的抛着纸飞机,有的吹着柳笛,还有的放着风筝,一根长长的线系着一颗放飞的梦想。老与少,安详与灵动,在乡村融合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⑦农田里,古老与现代的音符飘来飘去。从春天飘到冬天,从冰冻飘到花开。在暖洋洋的天气,春天的田野热闹起来,乡亲们有的手扶犁杖,犁杖弯弯的尖头上顶着圆圆的柳筐,筐里压着一块厚重的河卵石,以手紧紧地握住犁杖前的横柄,沿着整齐的田垄弹拨音节,那新翻开的泥土气息在田垄上微微荡漾,与不远处山上的春草花香融化在心底,就在农人的心头氤氲起一个个美丽的秋收之梦,仿佛那一株株迎风而立的饱满玉米就在他们的眼前炫耀。若是累了,便蹲下身子,坐在地边矮矮的石墙上,吸一袋纸烟;或者目视太阳打几个响响的喷嚏,从地头的柳筐里取出早早预备的山泉水,咕咚咕咚驱赶劳累。

⑧快到中午了,太阳爬得老高,一位位小商贩好像赴约而来,在杨树底下,在街巷中,放开喉咙吆喝,粗犷的,高亢的,悠长的,沙哑的,“小米煎饼呦!”“家做的大豆腐。”此起彼伏,一些农妇步出家门,买好食物,很快消失在街巷深处。袅袅炊烟渲染乡村的祥和与温暖。

⑨短暂的静谧在太阳的游走中悄悄流逝,不久,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

⑩我喜欢乡村的节奏,那是纯净无瑕的,是沉淀许久的厚重与瓷实,是历经沧桑后的大度与从容,每当我的双脚踩在生我养我的乡村,我都喜欢融入这种节奏的行走中。

(选自《廊坊日报》2014年3月28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用“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回乡的喜悦之情,作者坚信城市再怎么扩张,乡村也不会走向没落。

B. 作者用“你的脚步”“她坚定地走着”“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来写乡村,运用拟人,变换人称,给人一种亲切感。

C. 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点题,首尾照应,并且含蓄蕴藉地抒发了对乡村的节奏的喜爱之情。

D. 文章借助一幅幅画面来刻画乡村的和谐与温馨,也写了“小商贩放开喉咙吆喝”这一打破乡村宁静的不和谐的情境。

E.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乡村节奏的纯洁无瑕、厚重与瓷实、大度与从容的特点。

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

②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3.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描绘了哪几幅乡村图景,请简要概括。

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不断地扩张,乡村在不断地被挤压,不少农民离开土地,涌进城市。有人认为“乡村会走向没落”,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赏读经典的诗文,不仅可以观赏自然景观的雄奇与秀丽,更能让灵魂得到感悟与启迪。如果我们和王勃同登滕王阁,就可以品味“____________,彩彻区明”的清爽明媚;欣赏“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明丽浩淼;感受“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的清寒悄怆。和陶渊明隐居田园,过着理想中的“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的田园生活之时,很自然地坚定了“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的决心,但有时也会发出“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的感叹。当我们被李密“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的亲情打动。人,作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不断被经典的力量影响、感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月寓怀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根据诗作内容,请简要概括书生的形象。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③虽不能救已然之失,尚可以弭未然之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