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从北京到陕西省延...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在那里插队当了7年农民,他和乡亲们一起住窑洞、睡土炕,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苦难中,他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材料二

永贞革新后,柳宗元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在柳州,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时光。当时的柳州还是蛮荒之地,他强忍内心极大的痛苦,推行“兴办教育”“改变陋俗”“发展农事生产”等一系列兴利除弊、惠及民生的政治措施,改变了柳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不计得失、忠于职守最美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马迁老先生曾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把得失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其所累。做到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让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如此,读懂了生命之重,才能看淡得失之轻! 苏轼之所以生前受到百姓爱戴,死后受到人民纪念,究其原因在于他为官清廉、吏治风清,在于他心怀百姓、务实为民。他怀有强国富民的宏伟抱负,关心民间疾苦,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他不计荣辱得失,不顾困难压力,不作空论清谈。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时得到何尝不是一种失去:得到了成熟,也就失去了天真;拥有了喧嚣的城镇,也就丧失了寂静的山村;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同样的,有时失去也是另一种得到:仗义疏财,得到人心;肝胆相照,得到知心;淡泊名利,得到安心;清心寡欲,得到舒心。 一句简单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又何尝不是包含了人生的处世智慧与道理呢? 永贞革新后,柳宗元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在柳州,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时光。当时的柳州还是蛮荒之地,他强忍内心极大的痛苦,推行“兴办教育”“改变陋俗”“发展农事生产”等一系列兴利除弊、惠及民生的政治措施,改变了柳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得失无情,取舍有义。我们所说的不计较得失、淡然得失是指,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但不可放弃人生的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但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但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因此正确的做到有进有退,有得有失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习近平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在那里插队当了7年农民,他和乡亲们一起住窑洞、睡土炕,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苦难中,他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得失寸心知,老百姓心中也如明镜般铭记。 不计得失,忠于职守,无疑成为千万职岗人员中最闪亮,耀眼的行星。 医生救死扶伤,为病人身体状况日夜操劳,工作严禁不怠,只为给他人一份满意的答卷,教师教书育人,日夜操劳的向我们传授知识,只为我们今后通往梦想道路铺上坚实的路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因为少时符定一老师慧眼识金星,精心栽培,才能成就大业;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曾当众感谢并向老师鞠躬……勿忘师恩,教师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理想,他们却为了我们的理想,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情愿让他人踩着自己,登上通往成功的阶梯。这种情操令人心生敬畏。这种情操也不正是开在教师成就他人梦想上的美丽的奉献之花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努力去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吧!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优雅自在地生活。 咀嚼平淡如水的日子,领略四季起伏的风景,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会在得失中找回自我,舍得下,放得开,便自然是春风得意,月明清高。正因为人生苦短,忠于职守、有所贡献的人才显得更加难得可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即“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这既是任务,也是在交代写作视角,其中“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要求写作内容要结合生活,面向未来,着眼于自己的发展。首先要分析两则材料,材料一是说习近平主席在与乡亲们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苦难中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材料二是说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经历多次被贬,最终被贬到蛮荒之地柳州时,他在当地推行“兴办教育”“改变陋俗”“发展农事生产”等一系列兴利除弊、惠及民生的政治措施,改变了柳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由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人物,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有追求、有担当。由此可知,本次写作内容应包含忧患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人生规划意识等。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制,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作文,如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思路要清晰;如写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①面对困境,勇于奋斗,追求成功; ②不断磨砺意志、品格和能力,胸怀国家,厚植为民; ③自强不息、志存高远; ④不计个人荣辱,勇于担当,忠于职守; ⑤在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苦难中,要树立“为中国人民谋宰福”的价值追求,勇于担当崇高的使命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关于学习的流程图的一部分,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改正。

博雅楼提升改造项目快要启动C区准备工作。到时候教学楼B、C区完全隔离,C区西侧三十米内不让进入。C区楼内及楼外围档区域放置的东西请自行带走。施工期间给各位师生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5日,北京水立方、北京蓝箭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旗下最新研发成果——由其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型流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

“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领域的第一款中型火箭,对标世界民营火箭公司研发的产品,在同类中运载能力        。据了解,“朱雀二号”的运力可以将两辆大型SUV轿车同时送入太空绕地球飞行,这在这类产品中并不多见。“朱雀二号”配备的是“天鹊发动机”,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推力达到百吨级,完全由企业研发。(    )。怎么匹配液氧甲烷,这对技术工艺要求十分严苛。最        的环节在燃料燃烧开始的两三杪之内。燃烧室内部瞬间将达到3200℃高温,而壁外流过的甲烷是-161℃,两者相遇,如果燃烧效率低,火箭推力不够就无法起飞,如果混合不充分就容易局部烧穿,火箭发射将        经过攻坚克难,蓝箭航天团队创新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即通过一个喷头径向喷注液氧,甲烷从旁边竖着过来,两者正交撞击,就能达到最短时间实现均匀混合的目的。

与此同时,位于浙江湖州的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正在        地准备着。今年8月,基地工厂将投入使用。不远的未来,湖州制造的火箭有望把全球各地的卫星送上浩渺太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占鳌头   惊心动魄   功败垂成   大张旗鼓

B. 名列前茅   惊心动魄   功败垂成   紧锣密鼓

C. 名列前茅   心惊胆战   戛然而止   大张旗鼓

D. 独占鳌头   心惊胆战   戛然而止   紧锣密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难度很大主要在于发动机采用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

B. 采用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的发动机,有很大难度

C. 很大的难度在于用液氧甲烷作为发动机的推进剂

D. 采用液氧甲烷作为发动机的推进剂,有很大难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攻坚克难之后,蓝箭航天团队研制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B. 经过攻坚克难,蓝箭航天团队研究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C. 通过攻坚克难,蓝箭航天团队开创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D. 经过攻坚克难之后,蓝箭航天团队创立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反面论证,分析了亡国的原因,正扣住了题目中的“死于安乐”。

(2)荀子的《劝学》用了比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指出“蚓”和“蟹”之所以呈现不同的状况,就在于前者“________”,后者“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句,抒发了漂泊异乡的愁苦,“________”一句,感叹自己白发日多,郁积了诗人心中之苦和国运之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注)①契苾使君:蔚州刺史契苾通。契苾通是铁勒族契苾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苾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以后又立有大功,封凉国公。②奕世:累世。③襁负:背着小孩。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市东。⑤鸊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⑥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号称苍鹰,威震匈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设问修辞手法,对契苾部落人为朝廷效力的历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B. 颔联选择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画面,表现了军情紧急及军队迅疾神勇的态势。

C. 颈联写少数民族的男儿背着小孩来到青冢,北狄姑娘用瓦壶犒劳唐朝大军。

D. 这首诗气势轩昂浑健,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战斗场面以及军民和谐相处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