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仑山的灯光 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仑山的灯光

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原的汽车兵,部队常年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茫茫青藏线上人烟稀少,陪伴我们的就是那些设在路旁的兵站。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就是其中一个。每当夜幕降临,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便会被点亮。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开的车在半道上抛了锚。副连长留下修理班长和我们车组一起修车,便带车队走了。

这里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冒着飞扬的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修好车辆后,已到了晚上21时30分。等我们看见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时已是凌晨零点40分。

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红灯笼下的餐厅棉门帘一掀,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兵站炊事班的老班长徐宏武。

徐班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餐厅,每人先送上一碗温开水。我歉意地说:“老班长,让你久等了!”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

原来,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老班长都要找带队干部了解途中有无抛锚车辆,哪怕只有一台车未到站,他也要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

不一会儿,一盆高压锅蒸的米饭和面条,一盘肉末烧豆腐、一盘肉丝炒豆芽便送上了餐桌。这地方气压低,没有高压锅,米饭面条都煮不熟。老班长嘟囔道:“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你们三人中有两个四川人,一个陕西人,所以准备了米饭和面条,慢慢吃,别烫着。”

徐班长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老高原都知道他是1951年入伍的陕北汉子,是跟着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进藏的老军人,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后来就索性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

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兵站沿线都不能种菜,兵站吃的菜大都从兰州买来,长途运输浪费很大,冬天路上冻掉一半,夏天路上烂掉一半,吃到大家嘴里的普通菜也成了高价钱。

还有,上级发的许多黄豆,他只能靠着锅台边的热气给大家泡豆芽吃,他想做豆腐,给大家改善伙食,一方面缺乏工具和设备,另一方面技术上也不入门,这让他很伤脑筋。

老班长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探亲了。那年,他趁着汽车兵搞冬训、兵站接待任务不多的空儿,千里迢迢回了趟老家。到家后,他一头钻进了镇上一个豆腐坊。经过10天的跟班劳动,他把做豆腐、豆腐脑、豆腐干和豆浆的技术学到了手;接着又到县城一家食品厂去学做面包、蛋糕以及凉粉、腌小菜的手艺。他态度诚恳,老师傅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他。

一个月的假期快到了,归队前老婆给他准备了许多土特产。但他每样只拿了一点点,因为他有许多“宝贝”要带。其中一个“宝贝”就是一个磨豆腐的小石磨。

回了兵站,开始试验做豆腐。首先是磨豆腐,他们只能用人推。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氧气“定量”供应,人推着石磨转圈,累得头昏眼花,心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憋得喘不过气来。推着推着,眼一黑,腿一软,摔倒了。没关系,换两个人再来。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锅豆腐,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们把从山上采来的点豆腐的石膏用火烧过后研碎,再用面箩筛过一遍,然后再次试验,但仍不好吃。是不是水质有问题!他们把水烧开,使水碱沉淀下去,再用清水煮豆浆,果然,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香。以后,又用上了昆仑泉水。后来,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技师给他制作了一个带发电机的电动石磨,才圆了老班长让住站人员都能吃上豆腐的心愿。

老班长不但做出了豆腐、豆腐脑和豆浆,还用新学到的手艺做出了面包、糕点、凉粉,腌制出了各种口味的小菜……兵站的伙食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

吃完饭,我一抬头,在红灯笼的照耀下,我看见墙上贴着住站部队送给兵站的一封表扬信,上书10个大字“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

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饭准备出发,吃上了老班长做的豆腐脑、包子和馒头。上路前,我把写好的表扬信贴在了餐厅的门上,上面是14个大字:“双手巧做百样饭,红灯照暖万人心”。

我们鸣着喇叭表示感谢,出发上路。走出很远很远了,我回头一看,兵站门前那盏大红灯笼于薄明中仍在闪闪发光。

啊,昆仑山的灯光,照着一批批汽车兵,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直至今天,直到永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处写到灯光,茫茫原野、夜幕之中的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发出的光芒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也渲染了氛围,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 徐班长一直在焦急地等着我们,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就掀帘走出来,下文的“一瞪眼”“废话”“我能封炉关灶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

C.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如“氧气‘定量’供应”等句子展现高原的地域特色;“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这样的表扬信又使小说有了雅致色彩。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自然地交代了事情原委,增强了故事真实感,同时又通过“我”的感受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2.小说中说“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老班长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主要写在纳赤台兵站住宿、进餐的经历,却又有大篇幅的回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B 2. ①爱边疆、爱军队、爱战士的精神。他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等。②竭心为大家服务的精神。他苦心学习烹饪技术,克服重重困难,丰富兵站伙食品种,提高质量等。③执着、坚持的精神。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他都要去了解车队情况,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他带领大家试验做豆腐,一次次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让人家吃上了豆腐等。 3. ①简述老班长的人生经历,回忆老班长徐宏武学做豆腐等故事,使小说内容更充实,小说所表现的军队、边疆生活主题更突出。②大篇幅的回忆扩大了时间、空间范围,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一个对边疆、对军队、对战士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③把大篇幅的回忆插入文章中,补充衬托了主要情节,使行文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要求选出“有误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错误,从文中来看,“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是针对“我”的歉意而言,老班长认为自己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无焦急之意。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说‘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老班长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分析“老班长”的精神,可以从他在文中的两个身份入手,其一,他是一个战士,作为战士,“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老高原都知道他是1951年入伍的陕北汉子,是跟着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进藏的老军人,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后来就索性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这表现出老班长爱边疆、爱军队的精神;其二,他也是一位专业后在兵站工作的老班长,作为炊事班长,“原来,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老班长都要找带队干部了解途中有无抛锚车辆,哪怕只有一台车未到站,他也要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你们三人中有两个四川人,一个陕西人,所以准备了米饭和面条,慢慢吃,别烫着”“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饭准备出发,吃上了老班长做的豆腐脑、包子和馒头”,这表现出老班长坚守职责、执着坚持的精神;作为炊事班长,“老班长不但做出了豆腐、豆腐脑和豆浆,还用新学到的手艺做出了面包、糕点、凉粉,腌制出了各种口味的小菜……兵站的伙食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经过10天的跟班劳动,他把做豆腐、豆腐脑、豆腐干和豆浆的技术学到了手;接着又到县城一家食品厂去学做面包、蛋糕以及凉粉、腌小菜的手艺”,这表现出老班长尽心尽意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主要写在纳赤台兵站住宿、进餐的经历,却又大篇幅的回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考生先分析文中大篇幅回忆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主旨的作用。从文中来看,小说从八到十四段都是回忆的内容,这部分文字主要介绍了老班长徐宏武的人生经历,重点讲述老班长学习做豆腐等食品的故事,从中塑造了老班长爱军队爱战士爱边疆的特点,还突出了老班长竭心为大家服务、执着坚持的精神,这些是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情节的角度来看,文章开头写在纳赤台兵站住宿、进餐,中间插入对老班长人生经历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这就让小说的行文有了起伏,同时充实了小说的内容,扩大了时间、空间的范围。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一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

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利主义。

B. 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国之道。

C. 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

D. 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的处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的。

B. 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位。

C. 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征。

D. 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入。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等功能。

B. 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C. 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

D. 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作文。

2018年2月22日,武大靖摘得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这是开赛13天来中国队夺得的首金。此前,他在1500米赛中摔出赛道,在1000米赛中与他国选手相撞被判犯规,而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判决。顶着巨大的压力,在500米决赛上他一骑绝尘,让他国选手根本没有身体触碰的机会。现场解说员说他赢得“干干净净”,央视评论员说“这就是绝对实力”,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以“让人不能望其项背”形容他在比赛中的表现。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找出下列征稿启事中表达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为促进福建山水诗的发展和繁荣,闽江山水诗社拟出版《福建山水诗专辑》。本社衷心恳请广大诗友赐稿,不论是名流大家,还是文坛新人,我们都一视同仁,全凭文章质量决定。本社有权对稿件进行斧正,三个月未接到稿件采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

近代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主导世界,西方文明也因之占据优势。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国家成为自利的主权实体,整个世界成为各个国家追逐自身利益的角斗场,___,直至引发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___,相互依赖日趋加深,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发展中国家也从贸易全球化中获得迅速发展。但如今,西方某些国家_____,却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帽子

雁戈

临出发时,妻子招呼开车的司机把车停住,大声说:“帽子,他的帽子。”接着,我看到妻子发疯似的冲进屋里,抱出一大摞帽子,气喘吁吁地往车这边跑。

那一大摞帽子全是我的,有我刚出生时戴的婴儿帽,有我大学毕业时戴的博士帽,也有参加工作后我戴过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帽子,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摞在一起。最上面的那顶帽子是我最近戴过的,也是我今生以来戴过的最大的帽子。它几乎把其它所有的帽子全罩在了下面。

妻子上了车,把那一大摞帽子全扣在我的头上,吩咐司机说:“走吧,不然就赶不上时间了。”

我突然感到一阵窒息。一下子把这么多帽子全扣在头上,这还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的第一顶帽子是邻居替我戴上的,由于我出生时手心有一块像雄鸡啼鸣状的胎记,邻居们以为我定是什么什么转世,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顶神童的帽子。上学后,学校又给了我很多顶如优秀儿童、三好学生之类的帽子。工作后,社会上给予我的帽子数量更多,种类更繁,如果是商品,定然称得上琳琅满目。但那时候,我一般每次只戴一顶帽子,而且每次有了更大的帽子之后,我就会把以前的帽子摘下来,交与母亲或者妻子,让她们去处理。有了大帽子,谁还稀罕那些过气的小帽子呢?

我张开嘴拼命地冲妻子大声喊叫,希望她把我头上的小帽子都摘掉,但我发觉自己的声带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妻子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嗡声嗡气地说:“前面堵车了,可能还要一会儿才能到。”

我顺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发现前面果然排起了长龙。我在心里骂了句娘,这座城市好多年都没堵过车了,为什么偏偏我跟妻子一起出行的时候会堵车?他们是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他们肯定是嫉妒我和妻子和和睦睦生活了几十年,连红脸话都没说过一句。这帮混蛋!警车呢?为什么警车还不到?以前每次出行,警车都会在前面开道。哦,那应该是我戴上这顶最大的帽子之后的事。不行,我必须把其他的帽子都摘掉,只保留这顶最大的帽子。

可是我发觉自己根本使不上劲儿,妻子没有理我。她问司机:“有没有别的路?”司机搔搔后脑勺说:“有一条便道,就是烂得不行,颠簸得厉害。”妻子回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看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头上的那一摞帽子。然后她说:“没事,就走便道。”

便道确实很烂,抖得我五脏六腑都快蹦了出来,还有我头上的那摞帽子也都东倒西歪的像醉酒的人在跳舞。我很矛盾,到底是该捂住我的胃,还是扶住那摞帽子。看来他们又骗了我,上次的会议上,他们不是说这座城市的每一条道路都坦荡如砥吗?

妻子似乎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一边抬腕看那块金表,一边催司机开快点。尽管很难受,我还是一路坚持着,终于准点赶到了会场。

像往常一样,我一走进会场,人们纷纷站起,并立即安静下来,全场一片肃然。妻子扶我走上主席台,她又退了回去,跟其他与会人员站在了一起。这是妻子第一次跟我参加会议,她怎么可以不挨着我呢?我冲她招招手,可她就像没看见一样,对身边的人说:“可以开始了。”

妻子身边的那个人面生得很,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没兴趣听他说什么。倒是排在他后边发言的那个人让我吃了一惊,他是我的副手,以往都是我说完了,他才可以拣漏说几句,这回怎么排在我的前头了?我很斯文地轻咳一声,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所有的人都低着头严肃而认真地在听我的副手发言。

我的副手说:“唐诏同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出生就被人们冠以神童的美誉……”他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头顶一松,最下面的那顶帽子竟然不见了。

他接着说,“他上幼儿园是优秀儿童,他上小学是优秀少先队员,他上中学是优秀团员……”他每说一句,我头顶的帽子就会自下而上消失一顶,我整个身体也会随之感到一轻。很快,我的头上就只剩下那顶最大的帽子了,我突然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副手的发言还在继续,我发觉头上那顶最大的帽子轻轻动了一下,似乎被人掀起了半边。我心里一慌,想打断副手的发言,却找不到任何办法。我拼命拽住那宽大的帽沿,想把帽子留住,可等副手的发言刚一落脚,帽子便像长了翅膀一样,晃晃悠悠地从众人头顶掠过,落在了我的副手头上。

副手戴着我曾经戴过的帽子,走到我妻子身边,故作腔调地说:“节哀顺变吧,嫂夫人。”但他说这话的时候,两眼明显上翻,斜都没斜妻子一眼,看样子他更像是对他头顶的那顶帽子说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符合叙述者“我”作为无法说话和行动的已死之人的身份。

B. “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和“抬腕看那块金表”的细节暗示了妻子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

C. 小帽子一个个摘除,“我”的身体随之轻松,只剩下最大的那顶时,“我”感到神清气爽,可见“我”视帽子为负累。

D. 小说结尾描写副手说话时两眼上翻,更像是对他头顶的帽子说话,说明他故作腔调地表演,是为了谋求官职。

2.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小说以“帽子”为谋篇布局的中心,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