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朋党论 (北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朋党论

(北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B.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C.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D.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朋党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而欧阳修认为“朋党”有“君子朋”与“小人朋”的区别。

B.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早期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界定的,意思是“君王”,后泛指地位高的人。

C. 尧舜,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后来泛指圣人。

D. 《书》,汉代改称《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开宗明义,摆出“朋党之说,古已有之”这一中心论点,继而广泛列举史实来论 证这一论点,行文中心突出,不蔓不枝。

B. 作者在行文中穿插运用排比句,如第四段首句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否 定,增强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C. 面对保守派的攻击,作者上书皇帝指出朋党也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希望人

D. 文章第三段列举尧舜和汉献帝、唐昭宗的事例,从正反面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这一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2)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 B 2. B 3. A 4. (1)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 (2)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很明显句式整齐对仗,所以排除ACD。这句话意思是: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B项, “意思是‘君王’,后泛指地位高的人”错误,“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有了德性。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摆出‘朋党之说,古已有之’这一中心论点”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故选A。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1)要点:“反”,通“返”,反过头,回去;“贼”,伤害,残害; “虽”,即使。 (2)要点:“治”,太平、安定;“为”,作为;“可以”,古今异义,可以作为;“鉴”,借鉴。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彻底了解文学,要尽量欣赏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决有一分效果,孜孜不辍,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

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须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文学本来是以语文为工具的表现艺术。心里有东西要表现,才拿语文来表现。如果心里要表现的与语文所表现的不完全相同,那就根本失去表现的功用。所谓“不完全相同”可以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的能力不够,一是他存心要说谎。如果是能力不够,他最好认清自己能力的限度,专写自己所能写的,如是他的能力自然逐渐增进。如果是存心说谎,那是入手就走错了路,他愈写就愈入迷,离文学愈远。许多人在文学上不能有成就,大半都误在入手就养成说谎的习惯。

所谓“说谎”,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心里那样想而口里不那样说。一个作家须有一个“我”在,需勇敢地维护他的“我”性。这事虽不容易,许多人有意或无意地在逢迎习俗,苟求欺世盗名,昧着良心去说话,其实这终究是会揭穿的。文学不是说谎的工具,你纵想说谎也无从说。“言为心声”,旁人听到你的话就会窥透你的心曲,无论你的话是真是假。《论语》载有几句逸诗:“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斯远而。”孔子一眼就看破这话的不诚实,他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作者未尝不想人相信他“岂不尔思”,但是他心里“未之思”,语言就无从表现出“思”来。他在文学上失败,在说谎上也失败了。

其次,说谎是强不知以为知。你没有上过战场,却要描写战场的生活,没有仔细研究过一个守财奴的性格,却在一篇戏剧或小说中拿守财奴做主角,尽管你的想像如何丰富,你所写的一定缺乏文学作品所必具的真实性,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无所知。一个聪明的作家须认清自己知解的限度,小心谨慎地把眼光注视着那限度以内的事物,看清楚了,才下笔去写。如果他想超过那限度以外去摸索,他与其在浪漫派作家所谓“想像”上做功夫,不如在写实派作家所谓“证据”上做功夫,这就是说,增加生活的经验,把那限度逐渐扩大。说来说去,想像也还是要利用实际经验。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练习写作须牢记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的重要原则。

B. 造成“不完全相同”的两个原因分别是,作者的能力不够和作者存心要说谎。

C. 因为文学不是说谎的工具,所以你若是口是心非地创作,旁人就一定会揭穿。

D. 在创作中,不论你的想像如何丰富,它都需要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作虽然是一件难事,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勤于练习创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文学、欣赏文学。

B. 对于文学写作,一个人如若不肯经过应有的训练,就妄想一鸣惊人,即使天赋异禀也未必能做到。

C. 存心说谎是会使人沉迷,并与文学背道而驰;这时需要作者认清自己能力的限度,选择擅长的来写。

D. 一个作家如若不维护自身的“我”性,而有意或无意地去逢迎习俗,不说真话,终有一天会被发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作需要依着合理的程序,循序渐进,才可能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而下围棋也需要一段一段地前进,无法跳越、多争。在这一点上,二者有相似之处。

B. 文学应该是以语文为工具的表现艺术,所以拿语文来表现心里的东西。有些作者心里要表现的与语文所表现的不完全相同,这样去创作,作者并不赞同。

C. 孔子认为“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斯远而”并不诚实,作者心里实际上“未之思”;在孔子看来,如若真的思念,再遥远的距离也不是阻碍。

D. 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无所知。如果一个作家不能认识到自己知识领域的有限,就必须具有极其丰富的“想像,这样才能创作出真实而优秀的作品。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科研小组研制的新仪器灵敏可靠,屡试不爽,不久就可以批量生产了。

B. 他们不轻信国外权威结论,群策群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独辟蹊径,攻克了这个难关。

C. 某分公司连续若干年都没有完成总公司计划,但上上下下都不以为然,这让外人诧异无比。

D. 《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描写了几个隐士,愈显出诸葛亮不同反响,真有烘云托月之妙!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祝福》)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主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 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C.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青衫:是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D.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合纵: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之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五十者可以帛食肉

A. 学于师

B. 非能也,而绝江河

C. 砯崖石万壑雷

D. 卷天下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乎高哉:高                    所守匪亲:有的 

紫台连朔漠:离开                 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B. 坐促弦弦转急:退             此情待成追忆:可以

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申之以孝之义:敬爱兄长

C. 可以横峨眉巅:越过           积土成山,风雨兴:从这里,在这里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欢           斩木为兵,竿为旗:举

D. 士大夫之:类                 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追亡逐:溃败的(军队)               而闻者:清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