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朝遗老 申弓 这是一间只有六平方米的办公室。说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朝遗老

申弓

这是一间只有六平方米的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其实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没有饮水机,更没有空调,只有一桌一凳;并且,那桌的四条腿是三真一假,那凳是没有靠背的四方凳。

它的主人倒也不赖,一位标准身板的中年人,行伍出身,假如上镜,足可以跟少将媲美。这样的办公室,这样的设备,他已用了两年多,好在工作不少,局里一应琐事杂事,只管来找他。“去,找伍司机。”干起工作来,那日子过得挺快,这不,一晃就是两年多了。

本想留点悬念,可惜我不是做悬念文章之人,一不留神便露了马脚将他身份透露了。是的,他原来是个司机,是开小车的司机。他当过兵,在部队就是开车的,因而他的车开得挺好。这么说吧,他开车十多年,行程20万公里,记分卡上没有一次扣分记录。因而上任局长看中了他。为了报答局长知遇之恩,他以局为家,以局长的需要为己任,一辆车在手上发挥到了极致,从没有闪失,就连一只青蛙也没有碾过。

想那时,局长是市里的红人,他也跟着红了一半。

可天有不测风云,局长在即将提拔为副市长时,被上级纪委查出了问题,不但革掉了乌纱,还被追究刑事责任。

他有幸被留了下来。

能留下来就不错了,他很知足。于是安排他到这个办公室,他一点意见也没有,并且一门心思做好新领导交给的工作。

这个办公室就设在大门旁边,一个小窗对着大门,进来办事的人还以为这是门卫室呢。只要他坐在这里,一切进出大门的人,都看在眼里。

他坐在这里的第二天,他所开的小车,驾驶室便换了人。当然了,局长换了,司机是跟着要换的,这点他很平静,平静到没有半点的异议和不舒服。接他位子的是个比他更年轻的小伙。小伙子因为年轻气盛,或者因为跟着新局长,觉得光彩,见面也不跟他打招呼,他也不怪,或者见怪不怪了。他自知自己的境遇,也不去招呼他,以免有讨好之嫌。

不过,烧酒,成为他的解渴饮料了。

只是有一天,不知是怎么了,那车子突然停下来,那小伙子向他伸出了手,说:“伍师傅,我姓陆,新来的,以后多多指点。”

“好,小伙子,好好干!”他多少也显出了点激动。于是,他知道了,新司机姓陆。他觉得有意思,他姓伍,他的接班人姓陆,不过,他的前任并不姓肆,再下一任会不会姓柒?未可知也。

有了这句话,他便记在心上,哪天车子经过门口,他听出了异样,便好心找小陆司机及时检修。有一次还真让他指点准了,出门时叮嘱要注意前球轴。小陆司机在高速行驶中避免了一次因为机械而造成的事故,也挽救了自己与局长的生命。为此,小陆司机对他心存感激了。出车回来,有事无事总爱到这个办公室里来跟他聊聊。

“伍师傅,这里太简陋了,跟局长说说,装个空调吧。”

“不了,有这样我已经知足了,不要再给领导造成麻烦,我知道,现在经费紧缺,要用钱的地方太多,领导也不好当。”

在进进出出、说说等等中,日子便又向前推移了两年。

这天,办公室主任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他有点受宠若惊地站起来让座,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主任是从来没有光顾过这间办公室的,有事只在门口或窗口叫一声伍师傅,他就立马奔了出去。

主任说:“不用客气,我来是通知你,将桌子往旁边挪挪,这里多摆个桌子。”

“好。有人要来?”

“是的,等下你就知道了。”

他便将桌子挪到了墙边上,腾出了一个足有三平方米的位置来。一会儿,小陆司机扛着张桌子来了:“伍师傅,来跟你搭档了。”他一看那桌子,也有一条腿是断了的。心里便像被什么敲击了一下。他看了看小伙子,嘴张了张,没有说话,只默默地帮着小陆司机放置桌凳。

“怎么,师傅不欢迎?”“小陆啊小陆,你要我怎么说呢?说欢迎嘛,这里又不是快乐大本营;说不欢迎嘛,我也没有这个权利。大哥只有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吧。”

“好,有这就够了。”小伙子带气地说,“妈的,一个局长当得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

“这是人家官场中事,你我也说不清的。不过你还好,他是上调,还有希望,只要他出任个一把手实职,你还会风光的。老哥我就彻底没希望了,知道吗?他判了十五年,我后半辈子就押给他了。”说着话,又拿起酒瓶灌了一大口,然后递给小伙子,“也来一口吗?”

小伙子一手抢过,咕噜噜一下子灌个底朝了天,口里含糊着说:“哥们儿,从此我们就是患难兄弟了……”

(选自《微篇小说选》,有删改)

1.文中两次提到了“酒”,有何用意?请概括作答。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小陆司机”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

4.小说以“前朝遗老”为题,有何妙处?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 “酒”成为伍师傅解渴的饮料,伍师傅拿起酒瓶灌酒,展现了伍师傅的部分生活面貌,揭示出他内心的苦闷;这与前文伍师傅开车时“没有一次扣分记录”(不喝酒)形成对比,反衬出他在开车时对规则的遵守,对工作的负责。 2. ①照应开头“那桌的四条腿是三真一假”的内容,暗示小陆司机与伍师傅一一样,失去了领导的扶持。②运用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刻画出了伍师傅惊讶、无奈的心理。 3. ①烘托主要人物。以“小陆司机”由得势时的趾高气扬到失势后的怨天尤人,来烘托伍师傅面对职场变化的平静及对职业技能和做人良心的坚守。②推动情节发展。“小陆司机”接替了伍师傅原来的工作岗位,引出了“免于事故”的情节,最后“小陆司机”因新局长走了而搬来伍师傅办公室的情节更是将故事推向高潮。③深化作品主题。“小陆司机”的出现揭示了官场中领导司机的普遍命运;“小陆司机”与伍师傅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伍师傅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4. ①交代人物。以“前朝遗老”为题,交代伍师傅是“前任局长”的司机。 ②暗示情节。以“前朝遗老”为喻,生动形象,暗示伍师傅因领导职务变化而遭遇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③揭示主题。“前朝遗老”既突出了官场的变化莫测,又隐喻伍师傅面对职场变化依然坚守职业操守的人格精神。 ④设置悬念,发人深思。“前朝遗老”写的不是历史故事,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会引发人们关于“为什么要说伍师傅是‘前朝遗老’”的疑问和思考。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分析小说物象的作用,可以从物象与情节的关系,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来分析,另外,如果该物象贯穿全文,则要考虑是不是线索。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小说的主旨。要求分析小说中两次写“酒”的作用。文中第一写“酒”,是伍师傅因服务的领导被抓住后受了冷遇,一个人在小办公室喝酒消愁,打发时间。“烧酒,成为他的解渴饮料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把“酒”当成解渴的饮料,说明他经常喝,更揭示出他内心的苦闷。从情节上分析,这与前文伍师傅开车时“没有一次扣分记录”(不喝酒)形成对比,反衬出他在开车时对规则的遵守,对工作的负责。 2.该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画线的句子,答案由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手法,效果。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果、作用是什么。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画线句中,“他一看那桌子,也有一条腿是断了的” 照应开头“那桌的四条腿是三真一假”的内容,暗示小陆司机与伍师傅一一样,失去了领导的扶持。“看”“帮”运用动作描写,“心里便像被什么敲击了一下”运用心理描写,“默默”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伍师傅惊讶、无奈又对小伙子充满同情的心理。他一看那桌子,也有一条腿是断了的。心里便像被什么敲击了一下。他看了看小伙子,嘴张了张,没有说话,只地帮着小陆司机放置桌凳。 3.该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人物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文章主要塑造的形象,通过他表现主题。次要人物则可能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也可能是为了和主要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或用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本题要求分析“小陆司机”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小陆司机”在文中是次要人物,从对表现主要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写“小陆司机”开始得势时趾高气扬到失势后怨天尤人,来烘托伍师傅面心境的平和,对美好人性的坚守。从对情节的作用角度分析,“小陆司机”因新局长走了而搬来伍师傅办公室的情节将小说推向高潮。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分析,“小陆司机”在单位的命运和伍师傅一样,都是与所服务的领导去向有关,揭示了官场中领导司机的普遍命运,而五师傅的平静和坚守则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此题是探究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探究题的基本思路:从内容、结构、人物、主旨等方面入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恰当性,考生答题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从标题的作用来看,主要考虑其是否能够统领全文,或点明主旨;从文本内容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考虑其与内容的融合性,情节发展是否围绕标题而展开等。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以“前朝遗老”为题的妙处。“前朝遗老”很形象地交代了伍师傅是“前任局长”的司机。题目交代了小说要写的人物。从题目本身的表达效果看,“前朝遗老”会引发人们关于“为什么要说伍师傅是‘前朝遗老’”的疑问和思考。这样就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前朝遗老”题,是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表达伍师傅因领导职务变化而遭遇的命运的改变。 “前朝遗老”既突出了官场的变化莫测,又隐喻伍师傅面对职场变化依然坚守职业操守的人格精神。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周: (惊愕)梅花?

鲁: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

周: (徐徐立起) 哦,你,你,你是——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 (低声) 是你?①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

鲁: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 (忽然严厉地 ) 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愤怨)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乙)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1.①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

2.结合甲乙选段,简析周朴园与克洛德人物性格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又到一年开学季,2010年出生的适龄孩子报到,老师又要开始记每个学生的名字了。有人编了这么个段子:一年级的梓轩和子轩打架,撞伤了梓萱和子瑄,可馨、可欣和可歆跑过来劝架,撞到了若曦、若溪和若熙,梓睿和子睿告诉了班干部浩然和昊然,大家一起拉开了梓轩和子轩,扶起了梓萱和子瑄,最后子轩、梓轩、梓萱、子瑄在大家的帮助下握手言和。

材料二:最近一些新闻报道很火。一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叫做王者荣耀,居然还是一个女孩;新一届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出现了刘小灵童、李锁铛然、程门立雪等名字;一年级老师在新生报到当天懵了——希璿、墨汧到底该怎么念?

(1)材料一反映了这一代家长给孩子取名时的一种什么现象?(不得超过25字)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试从家长心理角度分析一下出现以上取名现象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内诗词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蜀道难》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 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

B. 《登高》颈联直抒胸臆,“悲秋”二字是诗眼,流露出作者沉痛的感情。诗人目睹阔大苍 凉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 绪顿时涌上心头。

C. 《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描写了琵琶曲终的寂静场 面,正面突出了乐曲的感染力,同时也写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D. 《虞美人》和《雨霖铃》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虞美人》描写的实景有“春 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虚景是“往事知多少”“雕阑玉砌应犹在”。《雨霖铃》 上阕实写,下阕虚写。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通称为《诗三百》,汉代时被儒家尊为经典。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诗经》的“六义”是指 “风”“雅”“颂”“赋”“比”“兴”。重章叠句是它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

B. 曹禺,原名万家宝。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品有《雷雨》《茶馆》《北京人》。其中《雷雨》是一部四幕话剧,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

C.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属于楚辞体。诗人写到自己喜欢把江离和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这突显了他喜欢花草、热爱自然的品性。

D.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每年都有名人离世的消息,但李咏的突然离开似乎格外令人震惊和难过。这或许不仅因为他有极高的国民度——那些年带给全国观众那么多轻松和快乐,还更是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

B. 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C.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D. 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因此必须要防止“精神懈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