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周: (惊愕)梅花?
鲁: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
周: (徐徐立起) 哦,你,你,你是——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 (低声) 是你?①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
鲁: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 (忽然严厉地 ) 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愤怨)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乙)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1.①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
2.结合甲乙选段,简析周朴园与克洛德人物性格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又到一年开学季,2010年出生的适龄孩子报到,老师又要开始记每个学生的名字了。有人编了这么个段子:一年级的梓轩和子轩打架,撞伤了梓萱和子瑄,可馨、可欣和可歆跑过来劝架,撞到了若曦、若溪和若熙,梓睿和子睿告诉了班干部浩然和昊然,大家一起拉开了梓轩和子轩,扶起了梓萱和子瑄,最后子轩、梓轩、梓萱、子瑄在大家的帮助下握手言和。
材料二:最近一些新闻报道很火。一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叫做王者荣耀,居然还是一个女孩;新一届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出现了刘小灵童、李锁铛然、程门立雪等名字;一年级老师在新生报到当天懵了——希璿、墨汧到底该怎么念?
(1)材料一反映了这一代家长给孩子取名时的一种什么现象?(不得超过25字)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试从家长心理角度分析一下出现以上取名现象的原因。
下列对课内诗词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蜀道难》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 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
B. 《登高》颈联直抒胸臆,“悲秋”二字是诗眼,流露出作者沉痛的感情。诗人目睹阔大苍 凉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 绪顿时涌上心头。
C. 《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描写了琵琶曲终的寂静场 面,正面突出了乐曲的感染力,同时也写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D. 《虞美人》和《雨霖铃》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虞美人》描写的实景有“春 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虚景是“往事知多少”“雕阑玉砌应犹在”。《雨霖铃》 上阕实写,下阕虚写。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通称为《诗三百》,汉代时被儒家尊为经典。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诗经》的“六义”是指 “风”“雅”“颂”“赋”“比”“兴”。重章叠句是它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
B. 曹禺,原名万家宝。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品有《雷雨》《茶馆》《北京人》。其中《雷雨》是一部四幕话剧,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
C.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属于楚辞体。诗人写到自己喜欢把江离和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这突显了他喜欢花草、热爱自然的品性。
D.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每年都有名人离世的消息,但李咏的突然离开似乎格外令人震惊和难过。这或许不仅因为他有极高的国民度——那些年带给全国观众那么多轻松和快乐,还更是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
B. 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C.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D. 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因此必须要防止“精神懈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甲]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就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缤纷浩阔,“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乙]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那大抵是作为“行卷”走后门用的),洋洋洒洒地出门了。[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是 B. 逼仄 C. 打点 D. 洋洋洒洒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