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摩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有删节)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在《西游记》中,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1. B 2. D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2.试题分析: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 3.试题分析: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认为阅读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是出于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枋曰:“陆务观言,司马温公①闻新事即录于册,且记所言之人。枋不免效颦,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口之所诵,心之所得,随手抄记,且曰《野乘》。”读书者当观此③。

司马温公独乐园之读书堂,文史万余卷,晨昔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每岁以上伏及重阳日,视天气清明,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暴其脑①。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籍以茵褥,然后敢启。或欲行,即承以方版,非唯免手汗渍及,亦恐触动其脑。每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复以次指面捻而挟过。又尝撰《资治通鉴》,卷数繁漫,颠倒涂抹,率无一字及草,其精谨如此。吴生曰:此所以为温公也,读书者当观此。

(选自吴应箕《读书止观录》)

(注)① 司马温公 :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②脑:今称书脊,旧称书脑。③读书者当观此:读书的人应从这里得到启迪

1.“效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温公“欲行,即承(书)以方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3.两段文字结尾处各有一句“读书者当观此”,其中的“此”分别是指:(1)____(2)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是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不见水    ___________       (2)而伯夷之义者  _______________

(3)今吾睹子之难也  ___________ (4)于时也     _______________

3.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井蛙不可以语海者

B. 今尔出崖涘

C. 虚也

D. 天下之水,莫大海。

4.翻译下面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5.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1.标题中,“送春”是____________

2.依据词意,以下推测或判断不妥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归途的马背上,词兴大发,构思并创作了这首词,

B. 词人思归心切,只好借酒消愁,乐以忘忧。

C. 这首词应创作于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

D. 词人创作这首词时,已跋山涉水,历经漫漫旅途。

3.“双燕舞风斜”,词句中的“双”可否改为“孤”?请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黑龙江,从我瞳孔里流过

张爱华

黑龙江,在春之晨醒来。

入夜,江的声响灌满枕头;轰隆隆——像一万种沉思的破碎,咔嚓嚓——好像有成群愤怒的鱼,以脊梁上耸起的利刺撞开冰的囚笼……

这是梦?或许不是。我忍不住又一次跑向江边。可面前依然横着残冬的破衣,青蓝的月光里,一道道流水痛苦地挤出母腹。

一迈入春的门槛儿,你就注意瞧这江吧,变化可快呢。春风乍起,江面旋着白爽爽的雪粒。骤然间,那雪粒儿轻轻一抖,江面变黑了,似黑油油的北大荒土,一点点渗出来。慢慢地,土粒儿在阳光里翻身,又被塑成蜂窝状。星星束束的晶光从江边到江心燃起来,如一双双亮眼睛。大江啊,就要敞开母亲的胸怀容纳一切了。黑龙江这时节一天几变,叫人为之瞠目,结人一种种神秘感。

我在这江边小镇一住几年,年年都看,年年新鲜,这开江哟,生怕错过机会,每晚跑去看几回。但是——

黎明,我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不知昨夜里,江上偷偷地进行了这样的“换防”,那些蜂窝状的冰,那羞答答的流水,被一扫光啦,只见一道又一道白色的冰脊、冰山,峭然静立,似乎因一夜春风,它们感到茫然。

“昨晚?”听了我的诧异,身边一老汉说,

“……敲鼓似的,好几里外都听得到……”

我直跺脚。老汉笑了:“别急。你看这天和飘起小青雪,这是‘假开江’。”

最动心的,是那嘹亮的一声喊:“冰排来喽——”

苍茫天尽头,远远的,耸起一片白旌白桅。渐渐远了,连锁的沉雷在面前的浮流水下回撼,水下的冰面进裂,撞起,浮凹。那挣断冬 之枷锁的身躯有了生气,活了起来,拥拥撞撞,形成一支白盔白甲的哀兵。它们似乎正征讨什么而去。昨天,它们还默默地沉埋在残冬的陵墓里,今天,突然反戈。一块巨大的冰排,叫我想起铠甲上凝着白霜的项羽,勒起高扬的马首。又一块巨大的冰排,使我想到挥动链锤的壮士,正追杀前面一顶白轿。这一江壮碑林立的冰排,俨然是从秦陵方坑里奔腾而出的白色陶俑陶马,既为残冬送终,也为新春开路……

而后,是短暂的平静,如痛哭之人,喉咙一瞬间的哽咽。

又一支雄壮的大部队,白花花涌来。近些才发现,是队“娘子军”,嘁嘁嚓嚓移过。再近些,又变了,每一寸移动都是变化,都是一种否定,都呈现一次新鲜……活如带音响的艺术之宫:冰柱搭成“丛林”;“仕女”低首含羞;“熊猫”挺着肚皮,端坐晒太阳;玉洁晶莹的冰块,小的爬上大的脊背不肯下来,叠成了奇形怪状的山水人物。

人群,在岸边伫立。天宇晴丽起来,不知哪里飞出几只燕鸥,在冰块间捕食鱼的残躯。放目江尽头,天也低,冰也高,天冰一色,实在有些难辨是天在流动还是冰在流动。唯有春之牧羊女,挥动鞭儿催赶一江如云的羊。这些刚从严冬里挣脱出来的精灵,有的轻松滑行,有的负担沉重,有的半路搁浅,有的劈波斩浪……它们最终都顺从了春的意志,高唱起牺牲之歌。

这歌声容易叫人联想到雪崩、海啸、熔岩,总之,想起壮丽的事情!

面对冰排的奔涌,我任思绪去浮动、汹涌,沉浸了我,洗涤着我。

冰排流去,向东,向东!江面上已是满满的蔚蓝色了,这是自由和生命的颜色。一只江鸥在江面上低低一个回旋,然后一声高叫,直刺云天。此刻,冰排逝去,万籁俱寂,只有这热辣辣一声叫,叫暖了盼春人的心,叫红色北大荒的山山岭岭,同时也告诉我,不要悲哀,冰排并没消失,它换了个形式永存着,它融进更大的生命里去了。

我听懂了,江鸥。谢谢你的歌唱。让我们一同为冰排送行,为它们祝福。让我也化为一个洁白的精灵,融化在一个伟大和雄浑之中!

1.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划线句进行欣赏。

3.以下对文中部分语句所作欣赏,恰当的两项是:(    )

A. “江的声响灌满枕头”,其实应是“江的声响灌满空间”的曲折表达。

B. “一道道流水痛苦地挤出母腹”,隐含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坎坷遭遇。

C. “我直跺脚”,表现了作者惊讶、焦急、自责、后悔、失望等复杂心理。

D. “形成一支白盔白甲的哀兵”,绘色绘形绘神,表现了冰排所向披靡的气概。

E. “而后,是短暂的平静”,调节着行文的节奏,暗示着更大的冰排即将来临。

F. “春之牧羊女,挥动鞭儿催赶一江如云的羊”,表现了冰排与江流的力量消长。

4.从文章内容看,标题“黑龙江,从我瞳孔里流过”的确切意思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