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1.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

2.简要概括“我”对老中医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小说以对 “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结,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 ①慈悲仁爱:老中医看到“我”贫困的家境,以买我家青花瓷为名助我完成学业。 ②医德高尚:“我”母亲因故不能到老中医家来看病,就主动出诊,亲自到“我”家来给母亲看病。 ③医术高明:被人尊称为“医者”,治好了“我”母亲的病,平时给人看病不慌不忙。 ④能识人:对我有很深的理解,推断“我”将来一定是一个医生。 ⑤有智慧:用收购不值钱的花瓶的方式帮助人并说用双倍价钱赎回,刺激我努力学习。 2. ①轻视。②感激。③怀疑(嫉恨)。④惭愧和崇敬。 3. ①“我”看完《鉴宝》节目后,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 ②使情节顿起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揭示真相做铺垫; ④凸显了老中医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 ⑤赞美了人间的真善美,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4. ①照应了标题,暗示了作品的主旨,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②通过富有深意的描写,强化了老中医“医者”的身份和秉持职业操守的人格魅力; ③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 ④一语双关,内涵深沉,表层上写老中医“医病”,深层上写老中医“医心”。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慈悲仁爱”、“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慧眼识人”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然痊愈了”,表现了老中医的医术高明。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表明他医德高尚。“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表明他慧眼识人。等等。 2.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概括‘我’对老中医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解答时要找到“我”的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小说中相关老中医治病的相关情节,概括“我”的心理变化即可。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所以本文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主要是:轻视——感激——怀疑——崇敬”。 3.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这处划线句子是独立的一段话,处于文章的后半部分。分析该语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的设置、艺术效果等方面回答;结构上的作用,要看是否起到波澜、铺垫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本题中划线的句子是说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见《鉴宝》中的一个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青花瓷瓶,引起了“我”对老中医态度的改变。认为他“狡诈,虚伪”。这表明“我”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而先前对老中医的态度是感激、敬佩,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后文的情节交代了老中医用收购不值钱的花瓶的方式帮助人并说用双倍价钱赎回,刺激我努力学习,这在内容上,凸显了老中医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赞美了人间的真善美,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划线语句为下文揭示真相做铺垫,也使情节顿起波澜。 4.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对‘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结,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好处。解答小说结尾的好处时,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几方面赏析。结构方面:结尾是“医者”,题目是“医者”,结尾照应题目。人物塑造方面:老中医是“医者”,有着“医者”的职业操守,更有扶危济困的慈善心肠,突出人物形象。主题揭示方面:“医者”深刻体现“医者父母心”,深化主题。作者情感方面: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艺术手法方面:一语双关,内涵深沉,表层上写老中医“医病”,深层上写老中医“医心”。所以,回答本题时,要结合小说的内容,多角度考虑,分点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文章千古事,____________。(杜甫《偶题》)

(8)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

(2)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刘大櫆《论文偶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不绝                 属:连接

B. 吾能得之,用以自       矜:夸耀

C. 未尝于物               忤:抵触

D. 余辄不                 报:上报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圣俞去世后,众多的贤士大夫前去吊唁痛哭,他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第二年,他的儿子将他安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B. 梅圣俞的诗广受欢迎,每天都有人登门求诗。他的诗风富于变化,他的文章怪僻拘泥。

C.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留用梅圣俞,他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D. 梅圣俞把自己编撰的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的二十六卷《唐载》献给了朝廷,其后,他又受命完成了对《唐书》的编修工作。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4.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8段,使用了一个比喻句,说马克思把敌人的诽谤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含蓄地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

B. 《我有一个梦想》第19段到第25段,作者多次重复了 “我有一个梦想” ,从内容上看,获取和白人同等的生存权利竟然成了黑人为之呐喊并为之浴血奋斗的梦想,这一方面说明黑人受压迫之深,又说明了他们渴望自由之热切。

C. 《受戒》写了长安和英子姑娘之间清爽、朦胧的爱情,并极富诗情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全文充斥着一种内在的欢乐,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D. 《在乡下》写两对父母和两个儿子的故事,表现了偶然因素给人物命运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灵魂的拷问。贯穿始终的对比和欧·亨利式的结尾,使小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