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文章千古事,____________。(杜甫《偶题》)

(8)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云》)

 

夙兴夜寐 纫秋兰以为佩 扪参历井仰胁息 艰难苦恨繁霜鬓 今年欢笑复明年 只是当时已惘然 得失寸心知 俱怀逸兴壮思飞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夙”“寐”“纫”“扪”“参”“仰”“胁息”“繁”“霜”“复”“惘”“俱”“逸”,理解字义去记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

(2)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刘大櫆《论文偶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不绝                 属:连接

B. 吾能得之,用以自       矜:夸耀

C. 未尝于物               忤:抵触

D. 余辄不                 报:上报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圣俞去世后,众多的贤士大夫前去吊唁痛哭,他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第二年,他的儿子将他安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B. 梅圣俞的诗广受欢迎,每天都有人登门求诗。他的诗风富于变化,他的文章怪僻拘泥。

C.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留用梅圣俞,他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D. 梅圣俞把自己编撰的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的二十六卷《唐载》献给了朝廷,其后,他又受命完成了对《唐书》的编修工作。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4.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8段,使用了一个比喻句,说马克思把敌人的诽谤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含蓄地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

B. 《我有一个梦想》第19段到第25段,作者多次重复了 “我有一个梦想” ,从内容上看,获取和白人同等的生存权利竟然成了黑人为之呐喊并为之浴血奋斗的梦想,这一方面说明黑人受压迫之深,又说明了他们渴望自由之热切。

C. 《受戒》写了长安和英子姑娘之间清爽、朦胧的爱情,并极富诗情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全文充斥着一种内在的欢乐,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D. 《在乡下》写两对父母和两个儿子的故事,表现了偶然因素给人物命运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灵魂的拷问。贯穿始终的对比和欧·亨利式的结尾,使小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所引用的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秋天的夜晚,落叶在风中飘零,独自登上高楼,凝望天际,心中便会想念那个远方的人。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虽然年老漂泊、疾病缠身,但这种生活阅历也使这位老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

C.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云雾缭绕的南迦巴瓦峰,她神秘冷艳,不管游客如何翘首以待,也不轻易示人以真容。

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稻田里一起捉青蛙的美好往事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