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        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笑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样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 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 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 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 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1. A 2. C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享受思想”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如“享受诗词语言的美”;D项,语序不当,“感知”和“享受”当互换位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列子乘风而行,依然有所依靠时,突出其借助天地的正气,驾驭各种气象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的《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用美景反衬伤感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注)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扣题起兴,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诗人的心绪。

B. 第二句使用反问,既写出了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也写了自己满怀的乡愁。

C. 颔联,实写悠扬婉转的笛音在风中传播,虚写明月映照关山的景象,虚实相生。

D. 这中宵月明之际,听了这笛曲之后,胡骑就会北归,戍边将士也要南行返乡。

E. 全诗运用烘云托月,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

2.结合全诗,请简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上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

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阤逼京师,僖宗苍黄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扞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 服阙,文中指穿着丧服守丧。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服守丧。

C. 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很大的影响。

D. 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杜让能听到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 杜让能有谦逊精神。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杜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C. 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皇帝束手无策,杜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解决了危机。

D. 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戒官员时,杜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

(2)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进入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去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要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大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这与庞浩的“做研究工作,主要看成果,并不只看学历”的观点是一致的。

B. 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综合占比最高。

C. 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超过九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985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就职,尤其是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的毕业生。

B. 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又加大了选人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C. 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会在社会和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

D. 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E.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商品的快速迭代,作者认为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大学所学的专业将不再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3.有些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时,顾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根据材料四的内容,请你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捶背

聂鹏

新兵训练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队长文魁就在这个被官兵们誉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带兵。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到各班转转看看。

这天晚上,文魁正好转到了二班。他看到一个娃娃脸兵,光着的胸脯上胸肌竟然很发达,他问:“有些什么特长?”那兵答:“在体校里搞过训练,相互按过胳膊腿,捶过背,算不算特长?”文魁连说:“算算算。”文魁来自武术之乡,参军后一直是总队训练标兵,因训练过猛,有了腰伤的顽疾。对捶背推拿有特殊的需求。当晚睡前一试身手,“这兵捶背有一手。”文魁苦觅良久的“捶背”人选就这么算是定了。

从此,娃娃兵辉就成了文魁的专职“捶背”。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一些兵就私下给辉出点子。辉得计,下回再给文魁捶时,捏呀捶的,下手就比较重。不料辉忙得一头大汗,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一下。辉说:“我看他一点儿都不怕痛,还有没有新招?”哥儿几个面面相觑,均顾左右而言他。

文魁受捶时,要求还挺多,一会儿要求这样使劲,一会儿要求那般用力。搞得辉一场背捶下来,相当于又是一次强化训练。有时累瘫在床上,辉恨得牙痒。一次不经意间,辉在做单杠模拟考核时,竟然一次性做了40多个不觉得累,远远超出其他新兵。

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一日晚间,几名也同样来自武术之乡、又是特警中队的班长,非要跟传说中很厉害的文魁过过招。班长们欺他腰伤,说一对一,文魁说,“你们几个一齐上”。说时迟,那时快,还没轮上那几个兵拢身,一个一个就像背包枕头一样地被文魁扔在几米开外,躺在地上叫苦不迭。辉恰好看到这一幕,除了对队长由衷的佩服,还有很大的疑惑:他,这么威猛,哪里像是个有腰伤的病人?新训结束分兵时,辉俨然名列文魁麾下。辉叫苦不迭,却发现文魁一脸坏笑。文魁捶背的要求更加频繁了,甚至中午,甚至周末,兴之所致,文魁都要把辉叫过来,捶捶按按,拍拍打打。

半年下来,辉的军事技能在中队无人能比,一年下来,辉在支队军事训练方面有了名气。

第二年春,支队组建参加总队比武的集训队,文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辉。指导员还有些顾虑,“他走了,你捶背的事怎么办?”文魁斩钉截铁,“扯淡,你以为他就只能捶个背?”辉就被抽调走了,在一个偏僻山凹下的中队接受魔鬼训练,苦不堪言。

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回到中队时,全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

越明年,支队组建比武队时,辉找到文魁,想通融一下,不要让自己去了。末了还说,“我就留在你身边,还可以天天给你捶背,是不是?”没料想文魁火了,“扯淡,你以为你就只是个捶背的?”辉再次进了山凹里的魔鬼训练营。

10月份再回来。辉就不是原来的辉了,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到了中队,他受到全中队官兵的最高礼遇。奇怪的是,是夜睡前,辉来敲门提醒捶背时,文魁说不捶了,已经睡了。

春节过后,辉参加武警部队直接提干的培训班。培训半年后,辉已肩扛黄灿灿的少尉肩章。回到中队,却再也见不到文魁了。原来,文魁带领战士参加公安系统组织的缉捕黑恶势力行动,他只身擒获3名歹徒,不料却被一名歹徒趁夜黑开枪射中,当场牺牲。知道辉是队长的得意门生,怕影响学业,中队官兵硬是没告诉他。

在县城烈士陵园文魁的墓冢前,辉长跪不起,泪如雨下。他慢慢地继而快速地击打着墓碑和坟冢,“队长,辉儿来了,来给您捶背了!”

空旷的墓地里,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新兵训练营地“兔子都不拉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了营地的环境荒凉偏僻。

B. “扯淡,你以为他就只是个捶背的”在文章中两次出现,体现出文魁训练新兵辉的良苦用心。

C. 小说的语言既通俗直白,又夹杂一些文言化的词语,读来饶有趣味。

D. 小说的主人公是文魁,因为他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并为国捐躯。小说通过塑造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2.小说以“捶背”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辉到文魁的墓前长跪不起,泪如雨下,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结尾,这样的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