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B.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C.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D.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 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 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出来重新做官。

D. 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

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 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 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 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1. C 2. D 3. B 4. (1)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 (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陛下践阼初,意思是陛下即位之初,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因此“初”后面要断开;“谒”和“哭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因此“哭泣”前要断开;“道路”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因此前面要断开;“若躬谒”和“亲见”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前面分别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因此中间要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陛下,所以,前面也要断开;“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史可法。前面断开。故选C项。 2.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名和字没有关联”错。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1)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故选A项。 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故选B项。 4.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行,行进,指出征;以故,因为这个原故,因此;死,拼死效力,效死力。第二句中,素服,名词作动词,穿素服;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次,驻扎;发,派遣;师,军队;示,昭示,显示;以,连词,不译,引出后面的对象。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和A级两个技术等级。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 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 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A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摘编自360百科、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外有机食品市场状况对比分析

 

种类

食品市场份额

进出口

销售渠道

监管与认证

国外

原产品

加工品

较大

进口

出口

农户直销、联销

专卖店、超市

监管机构健全

认证制度严格

 

中国

 

原产品

 

极小

 

进口

 

大型超市为主

有监管机构 缺乏认证制度

 

(摘编自《2015年我国有机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2015年7月)

材料三:

10月30日,第16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进入第二天,西安市曲江会展中心的A、B3、B4三个展馆人头攒动。西安展团农产品上贴着的“二维码”信息,让许多人对绿色食品有了新的认识,只需扫一下,便可知道农产品的身份信息。

“葡萄在离开园区时便进行了检验检测,数据就写入了监管平台,通过二维码方便消费者查询。对企业来说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这个小小的贴标却起到了防伪的大作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西安荣华农业一位负责人说。

(摘编自赵辉《陕西:绿色农产品也有“户口簿”》,2015年11月2日《西安晚报》)

材料四:

绿色、有机农产品颇受市场追捧。绿色食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出10%至30%,有机农产品要高出50%以上。表面上看,这样的价格很合适,但绿色农产品的成本比普通农产品高不少,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更是普通农产品的两倍以上。

一些农企意识到品牌是让绿色农产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开始着手打造绿色产品流通渠道。进入超市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步,但超市设置了各种进场门槛,这些费用让企业吃不消。为了破解进入超市不盈利的局面,很多电商企业应运而生。“我们通过互联网让农民的生产过程透明化,以此重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阿卡农庄总裁江宇虹说,农庄将客户锁定为中高端消费者,采用预付费种植方式,实现了以销定产。目前,700家绿色食品企业已进驻工行融e购,在线销售额近9000元;中绿生活网对接企业1000家,签约额达3500万元;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入阿里和京东平台的农户数量更多。绿色、有机食品行业未来会成为食品行业中的朝阳行业。

(摘编自乔金亮《如何让绿色农产品叫好又叫座》,2017年7月4日《经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有机食品,产品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仅局限在原产品上,在食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还非常小。

B. 相对国外有机食品市场,我国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单一,仅集中在大型超市,还有很多销售渠道待开发。

C. 我国有机食品市场有监督机构,但缺乏统一认证制度,为给这个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还应作更大努力。

D. 对比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状况,我国有机食品产业还很不成熟,但未来市场很广阔,发展潜力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看,所有的绿色食品全都属于有机食品范畴,符合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标准。

B. A级食品的要求不如 AA 级食品严格,但也要在生产资料、生产方法和产品质量方面符合一定的标准。

C. 有机食品并不是比普通食品营养价值更高,而是在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污染更少,食品更安全。

D. 绿色农产品搭乘信息化快车,既方便生产过程的监管,又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信任,促进产品销售。

E. 有机食品受到市场认可,但仍存在生产成本高、品牌意识缺乏、产品利润低、消费者信任不足等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四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我国绿色、有机食品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幅画

宗璞

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 1986 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 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 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 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⑤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⑥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 5 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⑦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⑧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注:地名,当时为汪曾祺住处)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⑨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⑩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⑪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 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 我浑然一体也。

⑫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瀓莱而作,寄与宗璞。

⑬把玩之际,不觉欷歔。谢谢你,汪曾祺!

⑭瀓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瀓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⑮瀓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⑯瀓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⑰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⑱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⑲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 “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

B. “红花墨叶图”的画面风格,既是汪曾祺性格特点的自然流露,也体现出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以及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

C. 第二幅画上的空白处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我”送裱时“嘱裱工保留此洞”,意在提醒汪曾祺少抽烟,体现了对挚友的关爱之情。

D. 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在浓墨重彩的叙述和描写中展现了汪曾祺“多面手”的形象特点及独特的精神气质。

2.作者陆续收到汪曾祺的三幅画之后,对汪曾祺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三画幅的特点,概括这样评价他的原因。

3.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眼下,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没有什么比谈论人工智能更酷炫的了。但问题在于,许多科幻电影、电视剧都设想了最终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霍金就曾表示了这种担忧。

其实,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或是霍金的担心,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对于人类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不确定,既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在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可能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

其实,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仿。即使像所谓的“神经网络”这样的名称,听着特别玄,但它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还是要差上很多级别,它们仍然只是建立在神经元连接机理的粗浅抽象上的数学模型。

并且,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局限于某个极窄的范围之内,不要说超级智能,即使是简单的跨界,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才能实现。

当然,你可以说,还是存在某个时刻,人工智能就是变得比人类聪明了。我们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可能,那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具备某种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否跟人类相同。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来消灭人类呢?为什么一定要与人类为敌呢?

更何况,人类现在对于自身的意识、伦理、思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什么,尚不清楚。如果机器真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也只能说,这是宿命。

相较于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小的威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这种冲击,并非人工智能的主动行为,而是当其改变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后,人类社会自身适应、调整自身制度的努力所带来的改变。

虽然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消灭近半数的工作岗位,但失去收入的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已,企业却可能因此受益,甚至获取更多利润。那么这些利润、财富该如 何分配呢?很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财富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正如英国乐施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所言,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八个人,拥有财富是人类总体财富的一半。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革命加剧这种趋势,结果又会如何?社会的不公平将会是极大的问题。正如上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劳动与资本关系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现在,我们更紧迫的事情,恐怕不是去想,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识后,会如何消灭人类,而是在面对新的劳动关系、新的生产方式时,人类社会的制度究竟应该怎么调整。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摧毁人类,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工智能觉醒,而是人类在这一波的社会关系变化中,自己失控了,放任极端化的社会制度出现,破坏了其自身生存的基础。这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带来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自身的不可靠所导致的。

(摘编自南方时报网,有改动)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是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仿,它只是一种粗浅的数学模型。

B. 人工智能中即使能够建立所谓的“神经网络”,也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C.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可能会大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威胁。

D. 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还改变了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科幻作品设想了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霍金也表示过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担忧。

B.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可能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的不确定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的冲击。

C.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会变得比人类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就一定会与人类为敌。

D. 人工智能如果能摧毁人类,更可能是人类在适应新的一波社会关系变化中,自身失控而导致的。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存在一种两难境地,人工智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其发展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B. 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应用上局限于极窄的范围之内,但如果做出足够调整,也有可能实现产品的简单跨界。

C. 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尚且有限,人工智能能否自主产生与人类相同的意识对于人类来说更是不能确定之事。

D. 如果人类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失控,破坏了人工智能生存的基础,就可能使得人工智能反过来摧毁人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这段话的意思是:离娄眼神好,公输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和圆;师旷耳力聪敏,但如果不依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

读了孟子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思考或回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小王得知师傅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发了一条短信表示问候。短信内容有多处语言不得体,请指出这五处,并将相应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得知您身患顽疾,②深感不幸。③在您不在的日子里,④我们缺少了很多欢乐。

⑤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⑥您的快乐是我们最大的幸福。⑦愿您能想得开,⑧早日战胜病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