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眼下,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没有什么比谈论人工智能更酷炫的了。但问题在于,许多科幻电影、电视剧都设想了最终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霍金就曾表示了这种担忧。

其实,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或是霍金的担心,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对于人类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不确定,既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在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可能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

其实,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仿。即使像所谓的“神经网络”这样的名称,听着特别玄,但它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还是要差上很多级别,它们仍然只是建立在神经元连接机理的粗浅抽象上的数学模型。

并且,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局限于某个极窄的范围之内,不要说超级智能,即使是简单的跨界,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才能实现。

当然,你可以说,还是存在某个时刻,人工智能就是变得比人类聪明了。我们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可能,那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具备某种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否跟人类相同。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来消灭人类呢?为什么一定要与人类为敌呢?

更何况,人类现在对于自身的意识、伦理、思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什么,尚不清楚。如果机器真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也只能说,这是宿命。

相较于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小的威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这种冲击,并非人工智能的主动行为,而是当其改变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后,人类社会自身适应、调整自身制度的努力所带来的改变。

虽然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消灭近半数的工作岗位,但失去收入的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已,企业却可能因此受益,甚至获取更多利润。那么这些利润、财富该如 何分配呢?很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财富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正如英国乐施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所言,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八个人,拥有财富是人类总体财富的一半。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革命加剧这种趋势,结果又会如何?社会的不公平将会是极大的问题。正如上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劳动与资本关系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现在,我们更紧迫的事情,恐怕不是去想,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识后,会如何消灭人类,而是在面对新的劳动关系、新的生产方式时,人类社会的制度究竟应该怎么调整。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摧毁人类,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工智能觉醒,而是人类在这一波的社会关系变化中,自己失控了,放任极端化的社会制度出现,破坏了其自身生存的基础。这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带来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自身的不可靠所导致的。

(摘编自南方时报网,有改动)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是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仿,它只是一种粗浅的数学模型。

B. 人工智能中即使能够建立所谓的“神经网络”,也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C.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可能会大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威胁。

D. 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还改变了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科幻作品设想了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霍金也表示过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担忧。

B.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可能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的不确定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的冲击。

C.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会变得比人类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就一定会与人类为敌。

D. 人工智能如果能摧毁人类,更可能是人类在适应新的一波社会关系变化中,自身失控而导致的。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存在一种两难境地,人工智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其发展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B. 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应用上局限于极窄的范围之内,但如果做出足够调整,也有可能实现产品的简单跨界。

C. 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尚且有限,人工智能能否自主产生与人类相同的意识对于人类来说更是不能确定之事。

D. 如果人类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失控,破坏了人工智能生存的基础,就可能使得人工智能反过来摧毁人类。

 

1. A 2. C 3. D 【解析】 1.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将会”错误,原文第三段首句说的是“现在”;“一种粗浅的数学模型”错误,原文是说“建立在神经元连接机理的粗浅抽象上的数学模型”。故选A。 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人工智能会变得比人类聪明”错误,将可能性误为必然性,文中第五段说的是“我们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可能”,所以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故选C。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破坏了人工智能生存的基础”有误,文中末段“破坏了其自身生存的基础”一句中“其”指的是人类而非人工智能。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声音的味道”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节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B. 第一节的四句诗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 加强了感情渲染。

C. 第三节“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感情推向了高潮。

D. 第三节结尾句与该节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E. 第三节中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即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2.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 “最珍贵、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作者是真的忘了在哪里捡来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4.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时间:                            

心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B. 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C. 北面,面向北。指处于尊位。古代君 主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北而坐。

D. 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徙” 指调动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

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陆贾有自傲自负的一面。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一直举止无礼,态度轻慢。他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

C. 尉佗能审时度势。尉佗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来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来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⑤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⑥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来。

⑦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情感饱满丰富, 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 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 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 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 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2.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

3.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柿子树旁边了?

4.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哪些用意?

 

查看答案

下面微信中语言表达有不得体之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某大学生因故不能回家参加奶奶寿宴,给父亲发了一条微信:

欣闻祖母享年九十又六,因故不能如期还乡,无法当面垂问并为祖母祝寿,请家父代为转达,祝她老人家身体康健、长寿期颐!

A. 错误两处    B. 错误三处    C. 错误四处    D. 错误五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