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3月4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1980年随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阿富汗人民勇敢的同时也讽刺了他们的好斗。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部分哈桑忍受坏孩子的侮辱追回风筝,揭示了标题的含义。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 “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颇具艺术匠心,比如“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理。

D. “我”在斗风筝的过程中,心理历程是复杂的。例如赢得比赛后,我经历了从兴奋,到担心,到胆怯,最后非常内疚的心理变化过程。

2.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3.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1. A 2. 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3. ①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②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A,“讽刺了他们的好斗”理解有误,文中追风筝知识阿富汗的一个民间的习俗,也体现出青年们为了赢得比赛的复杂的心理情境。故答案选A。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赏析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从阿富汗追风筝的习俗上去分析人物形象,从我与哈桑的对话中,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丰富内涵的探究和解读赏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文本内容的含义及人物心理等角度赏析,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概括。本题题干问的是: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根据对文本的理解,风筝对于我的意义是用这次民俗活动证明自己的强大,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为了帮助主人完成心愿的寄托,也体现了哈桑对主人忠诚和其内心的纯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女儿、儿子、妈妈、爸爸一家四口谈到了“亲情”问题。女儿最先发言,她说:世间最美的是亲情。儿子接着说:亲情是把双刃剑。妈妈想了想说:亲情常常创造奇 迹。爸爸最后说: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对以上四种说法,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你的理解加以阐述。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书写工整。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属于同一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俨骖騑于上路③既自以心为形役

B. ①都督阎公之雅望②今臣亡国贱俘③龙光射牛斗之墟

C. ①童子何知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③彼且奚适也?

D. ①遂见用于小邑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共 60 卷。

B. 在中国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也有任命的意思,“东宫”指太子的老师,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 《逍遥游》出自《庄子》。其书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D.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东晋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等,卒后朋友私谥为“靖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亲戚之情话    眄庭柯以

B. 心惮役        是以区区不能废

C. 孤舟        而后乃今将图

D. 倚南窗以寄    雄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