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③段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 第④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表现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 文中妈妈和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就做三件事,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止的聊天,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混日子。

D. 文中第⑨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2.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3.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C 2. (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3. (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解析】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混日子”错误,应该是写出了母亲和阿姨们熟悉处方和药的位置,手感好,对药量的控制精确,包扎认真,这些细节,说明母亲她们这些医生业务娴熟,态度良好,有医德,提供的是优质的服务。 2.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文中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找到答题区位,摘取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组词连句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 “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概括答题要点。 3.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的含义,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此题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注意和中心、标题开头的联系,同时抓住句中“母亲“这一词语,文章心中要实际是写母亲,因此要结合全文分析母亲对我的影响,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从结构上照应标题,深化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其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所谓“挟洋自重”,此之谓也。这两种态度里并非没有文化反思的因素,文化反思的层次递进,就是将人们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形成的自傲或自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文化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同时都纳入进一步反思审视的范围,在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本民族文化的优长劣短,搞清楚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缺什么,我们经过努力能获得什么。

总之,只有建立在扎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价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董朝霞《文化自信须以文化自觉为基础》2018年7月1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基础,而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B.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进行审视反思后对自身文化形成的自知之明。

C. 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和相互作用。

D. 文化反思包括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和对各种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的评价两种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即提出论点,篇末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论点。

B. 文章主体部分重点论述文化反思,强调理性的文化反思在文化自信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C. 文章以“巨大贸易顺差”形象地论述经济军事强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D. 文章关于文化反思的两种形式、内容的三个维度、深浅的层次差别的论述,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没有陌生文化的出现,那些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人依然会对自身文化进行理性反思。

B. 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催生文化强国心态,这种心态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

C. 文化强国心态和自卑心态虽然只是文化反思的浅层次状态,但对文化发展和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不能忽视。

D. 在处理民族文化关系方面,如果能够平等对待对各民族文化,就能正确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康退出中国并不是被同行打败,而是因为毫不相关的行业:智能手机。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销量直线下滑,并不是因为其他方便面品牌崛起,而是因为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打败卖自行车的店铺的也不是同行,而是共享单车。有人曾开玩笑说:“打败小偷的是移动支付。”这一切都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敌人”在哪里?你想过吗?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围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博弈游戏,____,围棋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度和微妙之处,堪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类游戏。国际象棋的变化可能性为10的48次方,而围棋的变化可能性大约是10的170次方,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在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原子的数量是10的80次方,换言之,即使可观测到的宇宙中每个原子都能存储一种围棋的局面,也存不完。正因为____,一直以来围棋都被视为人类智慧王国的最后“堡垒”。可以说,AlphaGo(阿尔法狗)的胜利创造了一个里程碑,因为在此之前,人们相信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连贯、语体风格一致。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明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 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C. 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D. 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B.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 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 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