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澳门历史古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澳门历史古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是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古城区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材料语言、装饰手段等美学观念在此        ,宛如一座        的东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徜徉其中,人们会惊异地发现,(      ),从巴洛克风格到新古典主义都有典型代表。而数量众多的优秀宗教建筑,也因教派的不同而        。同时,这些西式建筑在其原有风格中又揉进了南洋以及中国沿海一些地方的建筑特色,甚至连天主教堂的部分壁画也以中式手法表现。整个街区布局都体现了风水学的影响。与西方建筑近在咫尺的,则是中国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院落式大宅和广东“西关大屋”式民居。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澳门历史古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的        ,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浑然天成   古色古香   各有千秋   经久不息

B. 融为一体   古色古香   各有所长   经久不息

C. 浑然天成   美轮美奂   各有所长   生生不息

D. 融为一体   美轮美奂   各有千秋   生生不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B. 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C. 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书写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D. 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在这里保存

B. 这里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

C. 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被这里保存

D. 这里把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保存

 

1. D 2. D 3. B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此处是说“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材料语言、装饰手段等美学观念”,不是“诗文”或者“人”,排除“浑然天成”,选用成语“融为一体”;第二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古色古香:形容字画、器物等带有古代的色彩、情调。此处是修饰“东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选用“美轮美奂”;第三处,各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优点。根据前文“宗教建筑”推断出此处选用“各有千秋”;第四处,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产生,不断地生长、繁殖。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此处是强调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选用成语“生生不息”。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上下文及划线句子,划线句子“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逐渐远去的历史”缺谓语,可改为“历史逐渐远去”,排除AC两项,“抄录”与“记忆”搭配不当,可将“抄录”应改为“书写”或“记录”,排除B项。故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解答时,要求考虑前后陈述对象的一致。括号前的陈述对象是“古城区”,“其中”是指“古城区”,所要补写的句子主语也是“古城区”,“这里”是指“古城区里”,排除AC两项,这两项陈述对象变成了“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D项为把字句,把字句的成立有某些条件:动词一般是能带支配对象的行为动词,即能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所用动词的前边或后边要带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把”字所介系的宾语通常是确定的,即说话人要有确指的对象。而此处不符合把字句出现的条件,排除D项。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诗人出塞时惆怅、抑郁的心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 ”: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江中清冷月影烘托江边送别、举酒难欢的惨淡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以其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费的田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 “从子”这一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 “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 “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 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 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其充军赎罪。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 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 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D. 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B. 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把人工智能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C. 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D. 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 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D. 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2.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