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今,不管是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在街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今,不管是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在街道的某个角落、咖啡店,甚至走路,总能看到人们玩手机的身影。手机,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玩具,主要因为它功能的丰富性,打游戏,聊天,浏览新闻,等等,让许多人爱不释手。手机不光能玩,还可以用来购物,现在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就能吃遍天下美食,看遍天下美景。手机可以说无所不能,其功能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德国的一项关于互联网公司数据的调查显示,全球民众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我国民众玩手机花费的时间,结果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费3个小时在手机上,位居全球第二,而位居全球第一的是巴西,为近5个小时。手机不但耗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对人身体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有删改)

材料二:

小学生从手机里获得的无非是APP和游戏。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认识1500个字,完全可以独立阅读,于是她学起拼音来一点儿动力都没有。我下载了好几个学拼音的APP给她玩,最后发现一个叫“魔力小孩拼音”的APP做得非常好,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是用摩天轮来表现的,收集齐所有的摩天轮,孩子就基本掌握了所有的声韵母组合,这样学习应用比单纯地记卡片有意思。女儿玩几天游戏后拼音果然大为进步。我建议家长给孩子挑选学习用的APP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重要的是APP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其他介质无法取代的。比如关于星座的APP,拿着手机对着天空,手机上马上会显示星座的名字;认识植物的APP,对着植物的叶子拍照,就会告诉你植物的名称。如果不具有这些无可替代的优点,我认为还是选择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好。

游戏是我最为担心的,因为大多数游戏没有营养,反而催生了一批面无表情、心无温情的宅男宅女。来自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显示,小学生近视最大的原因是遗传,其次是缺乏户外活动。我希望孩子去大自然里跟小伙伴一起玩真正的游戏,变得体格强壮、心灵友善。当然,家长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设计路线、召集同伴,这比扔给孩子一个手机累多了。

我们家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都要关掉。在这段“电子监狱”时间里,我们一家画了很多画,看了很多书,聊了很多温暖的话,是全家生活质量最高的时间段。

(有删改)

材料三:

英国政府曾向全国所有中小学寄出一封警示信,严格限制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指出儿童使用移动电话会对其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芬兰法院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信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违反这一禁令者,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

意大利颁布命令,禁止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手机,目的是避免手机铃声扰乱课堂秩序,并防止学生使用摄像头胡乱拍照。

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致函全国各中小学,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高中制定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规定。而一些私立学校则由学校统一购置学生定制手机,上课期间统一关机。

早在2000年,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2007年1月29日,美国200多所公立学校联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韩国政府颁布法律,对青少年使用手机进行监管。法律规定,韩国青少年手机用户要签订一份单独合约,要求他们和父母一起参加手机费用封顶计划。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手机无所不能的功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了民众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问题。

B. 材料二从家长的角度看问题,通过典型案例,提出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的问题。

C. 材料三显示了世界各国对学生使用手机的各自不同的管控方式,对我国有关部门的决策是有参考价值的。

D. 关于手机对人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英国认为儿童使用手机会对其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其他国家并非都认同这一结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许多人对手机爱不释手,主要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功能,并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B. 近年全球民众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轻一代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位居全球第二。

C. 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手机中的APP非常有用,有其他介质无法取代的表达方式,能寓教于乐,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

D. 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游戏只会催生面无表情、心无温情的宅男宅女,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玩真正的游戏。

3.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使用手机做出规范,那么,我国有关部门该如何解决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 D 2. A 3. (1)结合电信运营商制定法规:只能向未成年人提供非智能手机或学生定制手机,同时过滤服务内容。(2)责令学校加强管理:学校在教学区安装信号屏蔽设备,使学生在教学区无法使用网络;或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区。(3)建议家长疏导和监管:管理学生用手机,“疏”比“堵”重要,家长应承担起疏导责任;家长在给孩子提供手机时要谨慎,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话费和流量等。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D项,“其他国家并非都认同这一结论”错误,材料中没有介绍,认不认同并不确定。故选D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B项,原文为“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费3个小时在手机上,位居全球第二”,选项中“我国年轻一代”缩小了范围。C项,曲解文意,从原文来看,并不是所有的APP都是这样的,只有“好的APP”才能寓教于乐,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D项,原文为“游戏是我最为担心的,因为大多数游戏没有营养,反而催生了一批面无表情、心无温情的宅男宅女”,选项扩大了范围,且“只会”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化了。故选A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明确题目问题指向,既然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提意见,考生作答时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再结合我国的国情给出相关的建议,如“严格限制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禁止芬兰无线通信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手机”“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高中制定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规定。而一些私立学校则由学校统一购置学生定制手机,上课期间统一关机”“对青少年使用手机进行监管”等,作答时可以从政府、运营商、学校、家长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①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②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前些年,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是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棉花垫得极厚,总害怕我着冷,结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样笨拙。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最不能忍受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母亲对我的好是我不觉得了母亲对我的好,当我得意的时候,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我有委屈了就想给母亲诉说,当着她的面哭一鼻子。

③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④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绳子。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碗大菜,父亲是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满村出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厨房里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客人吃的时候,我们做孩子的就被打发着去村巷里玩,玩不了多久,我们就偷偷溜回来,盼着客人是否吃过了,是否有剩下的。果然在锅里就留有那么一碗半碗。在那困难的年月里,纯白面条只是待客,没有客人的时候,中午可以吃一顿包谷糁面,母亲差不多是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下些浆水菜了,连菜带面再给我们兄妹捞一碗,最后她的碗里就只有包谷糁和菜了。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在我上大学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结束要进城,头一天夜里总是开家庭会,家庭会差不多是父亲主讲,要用功学习呀,真诚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讲的,古今历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奋斗的,直要讲二三个小时,母亲就坐在一边,为父亲不住吸着的水烟袋卷纸媒,纸媒卷了好多,便袖了手打盹。父亲最后说:“你妈还有啥说的?”母亲一怔方清醒过来,父亲就生气了:“瞧你,你竟能睡着?!”训几句。母亲只是笑着,说:“你是老师能说,我说啥呀?”大家都笑笑,说天不早了,睡吧,就分头去睡。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防备老鼠进去,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

⑤每年的院里的梅李熟了,总摘一些留给我,托人往城里带,没人进城,她一直给我留着,“平爱吃酸果子”,她这话要唠叨好长时间,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

⑥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她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好,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⑦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岭道上行走,因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处是不能放下柴担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的。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节选自《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因为母亲看见别人家的小孩,想起了自己不能常常与子女相伴而倍感落寞。

B. 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关于母亲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更多的是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读来感人肺腑。

C. “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说明母亲不善言辞,她用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家里付出着,关心着我。

D. 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2.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3.作者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儿子,你认为“他”确实不是好儿子吗?联系文本说明理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联系自身感悟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岁分四时,春日的和风细雨,夏日的荷香蝉鸣,秋日的黄菊高天,冬日的白雪寒梅;日有早晚,早晨的清露初阳,傍晚的归鸟落日;地分南北,塞北的大漠草原,江南的烟雨杏花;城乡有异,城市的热闹喧嚣,乡村的质朴宁静……放眼望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时一地,皆有风景。

请你写一篇散文,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

要求:①结构清晰②表达流畅③字迹工整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        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 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 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 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B.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C.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责备  颐指气使

D.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