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1. C 2. B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作者认为是偏狭的,因此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是不一致的。选项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曲解原意。根据原文”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包括道教经典;选项D中“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以偏概全。原文“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作”。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只关注政治秩序”理解有误。信息区间在第二自然段,根据原文“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还关注社会伦理。故答案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A,“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张冠李戴。信息区间在第三自然段,根据原文“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选项B,中“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选项D,“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呈现的对象不是风格而是新经典。故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岁分四时,春日的和风细雨,夏日的荷香蝉鸣,秋日的黄菊高天,冬日的白雪寒梅;日有早晚,早晨的清露初阳,傍晚的归鸟落日;地分南北,塞北的大漠草原,江南的烟雨杏花;城乡有异,城市的热闹喧嚣,乡村的质朴宁静……放眼望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时一地,皆有风景。

请你写一篇散文,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

要求:①结构清晰②表达流畅③字迹工整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        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 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 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 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B.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C.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责备  颐指气使

D.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承上启下,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往昔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

(2)李商隐《代赠》中借物喻人,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

(3)《七律·长征》中毛泽东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将高大绵延的山峰视为平常之物,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用“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两句诗把读者由梦境拉回现实。看似“无言”,却饱含作者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5)《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

B. 第三句中的“我”大吃一惊,因为滚滚乌云携带着骤雨,忽然泻到自己头上。

C. 诗人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直接写出了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

D. 这首诗咏夏雨,令人可喜可愕,富有生活情趣。

2.古人讲究“炼字”,试赏析诗中一“衔”一“喷”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