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猜,是人们常有的心理行为,有时候充满了甜蜜天真,有时候充满了不安恐惧,有时候是峰回路转的前奏,有时候又带着离心离德的阴影;猜,流露出丰富的感情,复杂的人性,常常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猜,体现着民俗,撰写着传奇,见证着文化……

 

猜 茫茫人世,有几多人能够洞彻万事,杳杳远去的千秋万代,有几多人因为不敢猜、不敢想、不敢做而空余英雄恨? 猜不是毫无目的任思维如脱疆野马四处乱奔,猜不是任思维随意着脚后而妄下论断。若没有猜,人类也许还只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社会。 猜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当克娄巴特拉把自己卷入地毯呈给恺撒,谁又能保证他一定能看到一定会为她而着迷?当诸葛亮唱起了空城计,谁又能担保司马懿不会疑心顿起,进城一探虚实?生活的奥妙与精彩往往在于高的不可捉摸与戏剧化的变化,而猜无疑就为它打开了一扇旋转门,你不知当自己进去时,能否通过那飘忽不定的门,但永远有人愿意头破血流,只因那剩下的机会。毛主席在长征之际,仍徘徊不定应向何方去,但当他猜了之后,另一番景象便展开在他面前。江青在猜中毛主席已年事较高,不喜刘少奇主席的管理后,才发动了文革。猜原本就是一项冒险性的活动,被恶人把握住了,便成了生存的工具。 猜是在已有现象上所产生的合理的联想。当瓦特看着被水蒸汽顶起的盖子,他猜能否运用到交通上去。当在没有实验只有理论的基础时,克里克完全凭借猜一次一次的摆模型,最终得到举世瞩目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猜就像智力拼图,顺着它的思路你才能摆出轮廓,胡乱瞎猜只会给思维增添无谓的负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猜如果不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永远只是一盘散沙。你的思维也只能是脱离雁群的孤雁,惶惶不能终日。 猜更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你会欣赏一个在不合适的时候说些不合适的话的人吗?一个人若永远胸无城府,不懂礼仪,他永远都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猜不是会阿舆奉承,迎合他人。那是为了蝇营狗苟所做的机关。若是我们会猜人,我们会在他伤心的时候安抚他,他犹豫的时候给予他鼓励。生活不只是一个人的世界,你若只知在他勉强的笑仍欢声笑语,开刻薄的玩笑那只能凸显你心灵的贫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伤城,猜到什么是他的最爱与最痛,也许你就找到了心灵的钥匙。 有生命就会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激情,有了澎湃的激情后,猜就会在你的人生中划下不可磨灭的重彩!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的中心词是“猜”,作为一个汉字,可解释为“推测”“疑心”等意思,可组成“猜测”“猜想”“猜疑”“猜忌”等词语。材料中说“猜”是人们常有的心理行为,“有时候充满了甜蜜天真,有时候充满了不安恐惧,有时候是峰回路转的前奏,有时候又带着离心离德的阴影”,可见“猜”具有两面性,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猜”可反映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反映情感,可以反映人性,可以是智慧,可以体现民俗,可以产生传奇,也可以见证文化……因此本题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猜”是什么,如“猜”是一种心理,“猜”是一种习惯,“猜”是一种智慧等;可以写“猜”的过程、“猜”的结果;也可以写“猜”的感受,如“猜”带来的欣喜、愉悦,“猜”带来的恐惧、痛苦,“猜”带来的迷茫、隔阂等等;还可以写“猜”的作用,如“猜”展现复杂人性,“猜”带来社会进步,“猜”体现着民族进步,“猜”见证着文化发展等等;还可以写应如何看待“猜”,如写“猜”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待等。 本题文体不限,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写记叙文,可写与“猜”有关的故事,全文在“猜”的范围内行文,叙写“猜”的过程,展现复杂的人性或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达对“猜”的深刻感悟。 立意角度参考: “猜”是一种智慧;“猜”是创新的前提,使社会进步;不要让“猜”破坏了人间真情;要辩证地看待“猜”,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谈文人的“素心”

何谓“素心”?陶渊明《移居》诗曰:“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清代大儒纪晓岚给“素心”的定义是“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他这个境界定得太高。我倒是赞成《辞海》对“素心”的诠释“心地纯朴”,而文人潜心学问,自然更应有一份素心。

我想起了施蛰存先生。施先生享年99岁,早负盛名,写过不少小说,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又翻译过不少文学作品,成就颇丰。他谦抑低调,自称一介寒儒。有评论家评论他“推崇庄子文选,确实修成了庄子式的淡泊”,绝非夸张。他“心若幽兰、静如止水”。1993年,施蛰存被授予“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上,先生说:“奖励,‘奖’的目的就是‘励’,我已是年近九十的老人,不需要鼓励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奖应该授予年轻人。”按照庸俗的观点,施蛰存有点不识抬举,但仔细品味,倍觉施先生言辞之剀切、襟怀之旷达。

坊间有“南施北钱”一说,南施即施蛰存,北钱指钱钟书。两人有诸多共性,比如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再比如集多家(作家、翻译家等等)于一身,除此之外,两人皆有风骨。当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名噪一时,很多人以成为“东方之子”为荣耀,而钱钟书一再拒邀。曾有香港记者写文赞美钱钟书,钱钟书回曰,“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又曾有学校打算为钱父钱基博办百年诞辰纪念会,孰料钱钟书表示不愿意“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这就是学人狂傲中的坚守。

相反,一些学人对名利有狂热的追求,对权力有入骨的向往。诚然,要求所有的学人像施蛰存、钱钟书一样有学问、有底线,并不现实,但是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不等于就主动放弃下限。现在,我们时常看到报章上有些半拉子学人自吹自擂,甚至请人捉刀吹捧自己,还有人在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上,把各种夸张的吹捧照单全收,此种现象,岂不怪也欤?

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也好,搞其他艺术也罢,以纯洁的心地,修炼为一名素心人,绝不是坏事。

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文人的“素心”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海外文摘》)

1.“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2)我僵硬地笑了笑。

3.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树上的天使”为题,结合全文,试探究其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两方面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_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诗经·卫风·氓》)

(3)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__,但见悲鸟号古木。(李白《蜀道难》)

(5)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__________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各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1.与杜牧《清明》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相比,本诗首联所描写的清明图景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下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忧去职              丁:遭遇

B. 昂致书以之            喻:晓谕

C. 高祖宥之不也          问:询问

D. 六年,为吏部尚书      征:征召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 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自己的手下。

C. 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 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概括文中袁昂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