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了题目。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了题目。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的弟弟鲁尼降生了。一看到鲁尼的笑脸,父亲阴沉的脸也会变得和颜悦色了。

父亲一心想把鲁尼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猎手,因而鲁尼八九岁的时候,只要不是去离开营地太远的地方狩猎,父亲就会带上他。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凉爽的夏夜,是个满月的日子,我正跟着母亲在火塘边捻筋线,鲁尼跑进来,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一会儿父亲要带着他,乘着佳乌(桦皮船)去河湾打猎。我对堪达罕(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学名驼鹿)并没多大的兴趣,但我很想乘坐佳乌。我央求母亲,让她跟父亲说说,把我也带上。

父亲背着枪,带着我们穿过松林,来到河畔。路上他嘱咐我和鲁尼,上了佳乌后,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往水中吐痰。

那条河流很狭窄,水也不深,父亲就像揪出一个偷懒的孩子似的,把掩藏在河边草丛中的桦皮船拽出来,推到河水上。他先看着我和鲁尼上了船,然后自己才跳上去。船悠悠走起来的时候,我觉得耳边有阵阵凉风掠过,非常舒服。在水中行进时看岸上的树木,个个都仿佛长了腿,在节节后退。好像河流是勇士,树木是溃败的士兵。

父亲将桦皮船荡进湖泊,我们划向湖对面一片起伏不大的山峦。父亲上了岸,他让我和鲁尼不要下船。父亲一离开,鲁尼就吓唬我说,快看,前面有狼,我看见它的眼睛发出的亮光了!我刚要叫,听到了鲁尼的话的父亲回过头来,他对鲁尼说,我怎么跟你说的了?一个好猎手在出猎的时候是不能胡说八道、多嘴多舌的!鲁尼立刻就安静下来了,他用手指轻轻弹了几下船身,就像敲着他自己的脑壳反省似的。

父亲很快回到了船上,他小声对我们说,他在岸上的草丛中发现了堪达罕的粪便和蹄印,粪便很新鲜,说明几个小时前它还来过这里。从它的蹄印来看,它是一头成年的堪达罕,很有分量。父亲说我们到对面的柳树丛中守候它。我们把船划到湖畔的柳树丛,桦皮船夹在其中,也就成了一片陆地。我们潜伏在船上,父亲让鲁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然后用手指在嘴唇那儿竖了一下,示意我们不可出声。

我们敛声屏气地等待着。

父亲咽了口唾沫,我听见了“嚓嚓——”的声响,这“嚓嚓”声很快变成了“噗噗”声,循声望去,发现一团灰黑的影子正在湖的对面移动!父亲抑制不住兴奋地“哦”了一声。

堪达罕在夜色中镇定自若地行进着,父亲瞄准了它,然而未等他射击,它突然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当堪达罕离我们近了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因为看它的模样,它一定是胃口很大的,万一父亲打不中它,它反扑过来,我们的佳乌就会被它踏碎,我们只能逃跑。如果跑得慢,被它逮着,定是九死一生了。

父亲确实是个优秀的猎手,当堪达罕沉入水中,让湖面的月亮又圆满起来的时候,他非常镇静,耐心等待着。直到它从湖水中站了起来,心满意足地晃了晃脑袋,打算上岸的时候,父亲才把枪打响。枪响的时候,我的心也仿佛跟着蹦了出来,我看见堪达罕栽歪了一下身子,似乎要倒在水中的样子,但它很快又站直了,朝枪响处奔来,我顾不得父亲的嘱咐了,我哇哇大叫着,魂魄已被吓丢了七分。父亲又在它身上连打两发子弹,它才停止了进攻。不过它也不是立刻就倒在水中的,它像酒鬼一样摇晃了许久,这才“咕咚——”一声倒下了,溅起一朵巨大的水花。鲁尼欢呼起来,父亲也长吁一口气,放下枪。我们又等待了两三分钟,确定它已无声息的时候,这才撑着桦皮船,从柳树丛中穿梭而出,飞快地荡到湖心。

堪达罕的头浸在水里,身躯只露出一角,好像一块被磨去了棱角的青石。鲜血已把湖心染成黑夜的颜色。想着刚才还在悠闲潜水吃着针古草的它说没气就没气了,我的牙齿打颤,腿也哆嗦起来。而鲁尼却是那么的兴高采烈。我知道,我永远做不了出色的猎手。

(注)《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我”同父亲、弟弟一次狩猎的经历,呈现给读者一次惊险刺激的狩猎之旅,感受到鄂温克人独特的民族风情。

B. “好像河流是勇士,树木是溃败的士兵”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行船时的惬意,与下文狩猎时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C. 枪一响,“我”吓得魂飞魄散;看到死去的猎物,“我”吓得颤抖,弟弟却非常高兴,这表明弟弟比“我”更有可能成为优秀猎手。

D. 文章画线部分描绘了堪达罕被射杀后的场景,给人留下了血腥的印象,暗含了“我”对父亲射杀堪达罕这一行为的不满。

2.从全文看,父亲为了把鲁尼培养成为出色的猎手做了哪些事情?

3.“我”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 D 2. ①在鲁尼八九岁时,就带他在营地附近狩猎。②在带“我”和弟弟打猎路上,讲解上佳乌后的禁忌。③告诫鲁尼好猎手不能在出猎时胡乱说话。④狩猎过程中向“我们”分析怎样根据猎物的踪迹判断猎物的种属及特征。⑤潜伏时,让鲁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⑥给鲁尼做出了怎样选择最佳时机打猎的示范。 3. ①“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情节的推动者贯穿全篇,对其他人物的态度及感受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展示的。②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文中父亲、弟弟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突出。③第一人称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表达了‘我’对父亲射杀堪达罕这一行为的不满”分析错误,从上文对父亲狩猎细节的描写及小说“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主题来看,这只是狩猎场景的再现,并非表达了“我”对父亲射杀堪达罕这一行为的不满。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父亲为了把鲁尼培养成为出色的猎手做了哪些事情。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辨明检索区间,然后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筛选,最后整合答案。本题的答题区间是全文内容,可按照小说的情节来概括。筛选答案时要重点关注父亲对鲁尼的一些要求和做法。如文中的重点语句“父亲一心想把鲁尼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猎手,因而鲁尼八九岁的时候,只要不是去离开营地太远的地方狩猎,父亲就会带上他。”“林克背着枪,带着我们穿过松林,来到河畔。路上他嘱咐我和鲁尼,上了佳乌后,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往水中吐痰。”“我刚要叫,听到了鲁尼的话的父亲回过头来,他对鲁尼说,我怎么跟你说的了?一个好猎手在出猎的时候是不能胡说八道、多嘴多舌的!”;以及父亲在狩猎过程中向“我们”分析怎样根据猎物的踪迹判断猎物的种属及特征的做法;给鲁尼做出了怎样选择最佳时机打猎的示范。根据这些内容整合答案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小说的主题等角度分析。也可从第一人称的作用角度: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等角度来分析。回答本题就可按照以上的要点来分析。如小说中的“我”是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情节的推动者贯穿全篇的,对其他人物的态度及感受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展示的。所以可以使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突出父亲、弟弟的性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

——高士文化与高士图

王亚军

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的雅士。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高士文化,是中国士文化的重要标志,亦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境界。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提出两种隐逸观: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根本思想,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道家以“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张高度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这两种隐逸观,对传统文人在人格构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

至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兴起,或为政治权贵,或为经济大族,或为文化大族,所谓的“魏晋风度”“高士文化”就是名士贵族的精神产物。面对社会动乱,士族阶层感叹人生无常,企求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于是玄学盛行,学派众多。魏晋形成的人生观,虽然角度各异,但皆“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高士文化的逐渐成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不同的时代,高士绘画追求不同的人文精神。概而言之,宋之前遵循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理念,追求修身,这种情怀在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卫贤把梁鸿夫妇的居所布于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之中,以衬托高士志在山野的志趣。这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高士完美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儒家“君子比德”说的典型代表。

宋以后,艺术审美向哲思性转变,艺术家更加重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与人文思想的表达,艺术教化进一步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人画大发展。这时的高士图,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故文人画家常借助于诗、画,或表现自然情趣,或隐喻世情冷暖,以反映社会现实。这从宋代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中可窥一斑——一位高士悠然坐卧于虬龙般屈曲蜿蜒的古松之下,听风冥想。

在强调神似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是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如南宋李唐的《采薇图》,为传达出殷贵族伯夷、叔齐不食周天子之饭的骨气,刻意将二者刻画得面容清癯、身体瘦弱,但行为举止传达出他们不屈的精神。强调意境营造,亦是高士图的特征。再看《采薇图》,画家近景画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正是以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对应两位高士坚定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唐意在通过描绘这个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即褒奖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体现出画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高士绘画所以绵延不衰,在于其饱含的高士精神。高士精神之于各时代的文人画家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寻古趣、拟古意,而是寄托情怀、批判社会的重要途径。今天,传统高士图的意义在于,鼓励艺术家始终保持高品格的追求,不为名利所囿,不忘绘画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与表达。

(选自2017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士”是博学多才、志趣高雅、品行高尚的隐士,他们开拓了山林文化、田园文化,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B. 高士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成熟于魏晋时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C. 宋之后的“高士图”摒弃了以往“教化天下”的传统,更注重表现心灵自由和人文思想,使文人画得以大发展。

D. 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是强调神似,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次是强调意境的营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高士写起,引出高士文化,进而说明高士文化对高士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B. 文章以宋朝为界限,论述了高士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

C. 文章以《静听松风图》和《采薇图》为例,来证明高士图与一般绘画不同的艺术追求。

D. 文章对高士图进行历史审视,指出当代艺术家应对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儒家的隐逸观具有积极入世的色彩,而道家倡导自由、无为,追求生命通达、不为世事所累的生命境界。

B. 魏晋时期的社会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魏晋风度虽是名士贵族所追求的精神风范,但其形成却跟经济与文化地位不无关系。

C. 五代卫贤的《高士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相敬如宾”的爱情主题,体现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

D. 《采薇图》取材于历史故事,作者巧用衬托手法表现两位高士的品格,并借古讽今,褒奖南宋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查良镛)于2018年10月30日驾鹤西去,享年94岁。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著武侠小说15部,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他的小说销量保守估计是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选》,盗版书更是不计其数。邓小平、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蒋经国、莫言、钱学森、季羡林、贾平凹、三毛……都是“金庸迷”,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对金庸老先生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认识、见解?或者,有怎样的领悟、感慨?总之,你有怎样的话要说?

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不能写成诗歌;内容健康,文风严谨,观点不能偏激。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文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美好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回首高中三年,感慨良多。

甲:这三年,或者说我成长的这十八年,父母最辛苦,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不辛苦”,可是①____。这样的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落泪。

乙:这三年,特别是高三这一年,我们的老师最辛苦。所以我想送他们一首小诗:老师,如果我是小船,您就是大海,没有您我怎能远航?② _____________?(仿写)

丙:这三年,不,这十二年的学习时光,我们自己也砥砺奋进,不负年华。所以,高考在即,我要送给自己和同学一副对联以振士气:立壮志十年寒窗苦读,③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生动。(100字左右)

秋天        笑脸        丰收        田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       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       的文物纪录片。(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陈迹。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3D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        ,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 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 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加持的全方位,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B. 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全方位的科技加持,历史可听可看可感, 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C.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D. 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持的全方位,历史可听可感可看,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述而不作   标新立异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B. 述而不作   独树一帜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C. 照本宣科   标新立异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D. 照本宣科   独树一帜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