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
——高士文化与高士图
王亚军
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的雅士。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高士文化,是中国士文化的重要标志,亦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境界。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提出两种隐逸观: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根本思想,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道家以“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张高度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这两种隐逸观,对传统文人在人格构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
至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兴起,或为政治权贵,或为经济大族,或为文化大族,所谓的“魏晋风度”“高士文化”就是名士贵族的精神产物。面对社会动乱,士族阶层感叹人生无常,企求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于是玄学盛行,学派众多。魏晋形成的人生观,虽然角度各异,但皆“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高士文化的逐渐成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不同的时代,高士绘画追求不同的人文精神。概而言之,宋之前遵循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理念,追求修身,这种情怀在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卫贤把梁鸿夫妇的居所布于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之中,以衬托高士志在山野的志趣。这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高士完美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儒家“君子比德”说的典型代表。
宋以后,艺术审美向哲思性转变,艺术家更加重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与人文思想的表达,艺术教化进一步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人画大发展。这时的高士图,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故文人画家常借助于诗、画,或表现自然情趣,或隐喻世情冷暖,以反映社会现实。这从宋代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中可窥一斑——一位高士悠然坐卧于虬龙般屈曲蜿蜒的古松之下,听风冥想。
在强调神似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是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如南宋李唐的《采薇图》,为传达出殷贵族伯夷、叔齐不食周天子之饭的骨气,刻意将二者刻画得面容清癯、身体瘦弱,但行为举止传达出他们不屈的精神。强调意境营造,亦是高士图的特征。再看《采薇图》,画家近景画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正是以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对应两位高士坚定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唐意在通过描绘这个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即褒奖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体现出画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高士绘画所以绵延不衰,在于其饱含的高士精神。高士精神之于各时代的文人画家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寻古趣、拟古意,而是寄托情怀、批判社会的重要途径。今天,传统高士图的意义在于,鼓励艺术家始终保持高品格的追求,不为名利所囿,不忘绘画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与表达。
(选自2017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士”是博学多才、志趣高雅、品行高尚的隐士,他们开拓了山林文化、田园文化,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B. 高士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成熟于魏晋时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C. 宋之后的“高士图”摒弃了以往“教化天下”的传统,更注重表现心灵自由和人文思想,使文人画得以大发展。
D. 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是强调神似,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次是强调意境的营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高士写起,引出高士文化,进而说明高士文化对高士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B. 文章以宋朝为界限,论述了高士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
C. 文章以《静听松风图》和《采薇图》为例,来证明高士图与一般绘画不同的艺术追求。
D. 文章对高士图进行历史审视,指出当代艺术家应对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儒家的隐逸观具有积极入世的色彩,而道家倡导自由、无为,追求生命通达、不为世事所累的生命境界。
B. 魏晋时期的社会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魏晋风度虽是名士贵族所追求的精神风范,但其形成却跟经济与文化地位不无关系。
C. 五代卫贤的《高士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相敬如宾”的爱情主题,体现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
D. 《采薇图》取材于历史故事,作者巧用衬托手法表现两位高士的品格,并借古讽今,褒奖南宋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查良镛)于2018年10月30日驾鹤西去,享年94岁。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著武侠小说15部,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他的小说销量保守估计是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选》,盗版书更是不计其数。邓小平、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蒋经国、莫言、钱学森、季羡林、贾平凹、三毛……都是“金庸迷”,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对金庸老先生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认识、见解?或者,有怎样的领悟、感慨?总之,你有怎样的话要说?
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不能写成诗歌;内容健康,文风严谨,观点不能偏激。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文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美好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回首高中三年,感慨良多。
甲:这三年,或者说我成长的这十八年,父母最辛苦,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不辛苦”,可是①____。这样的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落泪。
乙:这三年,特别是高三这一年,我们的老师最辛苦。所以我想送他们一首小诗:老师,如果我是小船,您就是大海,没有您我怎能远航?② _____________?(仿写)
丙:这三年,不,这十二年的学习时光,我们自己也砥砺奋进,不负年华。所以,高考在即,我要送给自己和同学一副对联以振士气:立壮志十年寒窗苦读,③ __________。
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生动。(100字左右)
秋天 笑脸 丰收 田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 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 的文物纪录片。(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陈迹。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3D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 ,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 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 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加持的全方位,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B. 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全方位的科技加持,历史可听可看可感, 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C.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D. 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持的全方位,历史可听可感可看,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述而不作 标新立异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B. 述而不作 独树一帜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C. 照本宣科 标新立异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D. 照本宣科 独树一帜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显得消极苍凉而又难掩豪放旷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杜甫《望岳》中表现泰山高耸挺拔,赞叹自然神奇秀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请判断下列书屋名称取意于哪些名句。(任选一个)
“十驾斋”取意于“________,_________”。
“人镜庐”取意于“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