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查良镛)于2018年10月30日驾鹤西去,享年94岁。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著武侠小说15部,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他的小说销量保守估计是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选》,盗版书更是不计其数。邓小平、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蒋经国、莫言、钱学森、季羡林、贾平凹、三毛……都是“金庸迷”,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对金庸老先生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认识、见解?或者,有怎样的领悟、感慨?总之,你有怎样的话要说?
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不能写成诗歌;内容健康,文风严谨,观点不能偏激。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文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美好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回首高中三年,感慨良多。
甲:这三年,或者说我成长的这十八年,父母最辛苦,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不辛苦”,可是①____。这样的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落泪。
乙:这三年,特别是高三这一年,我们的老师最辛苦。所以我想送他们一首小诗:老师,如果我是小船,您就是大海,没有您我怎能远航?② _____________?(仿写)
丙:这三年,不,这十二年的学习时光,我们自己也砥砺奋进,不负年华。所以,高考在即,我要送给自己和同学一副对联以振士气:立壮志十年寒窗苦读,③ __________。
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生动。(100字左右)
秋天 笑脸 丰收 田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 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 的文物纪录片。(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陈迹。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3D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 ,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 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 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加持的全方位,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B. 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全方位的科技加持,历史可听可看可感, 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C.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D. 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持的全方位,历史可听可感可看,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述而不作 标新立异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B. 述而不作 独树一帜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C. 照本宣科 标新立异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D. 照本宣科 独树一帜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显得消极苍凉而又难掩豪放旷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杜甫《望岳》中表现泰山高耸挺拔,赞叹自然神奇秀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请判断下列书屋名称取意于哪些名句。(任选一个)
“十驾斋”取意于“________,_________”。
“人镜庐”取意于“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玄武山:蜀地山名。金花酒:菊花酒。那:奈何,为何。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两诗都写九月九日登高远望,是因为自古就有此日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B.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远在异地他乡,思念故土而又不得归去的怅惘之情。
C. “归心归望”“他席他乡”,一写心中情,一写眼前事,两句可谓天然巧合。
D. 两人一在南,一在北,虽然相隔万里,地点不同,然而却有着同样的感情。
2.两首诗结尾都提到“鸿雁”,但诗人心中由“鸿雁”引发的感受、想法却有同有异。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