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竞赛中,有超过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一文中抱怨“他们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学校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媒体聚光灯下,家长们纷纷吐槽:陪作业产生焦虑症,天天“累成狗”;沟通出现代沟,也是缺少陪伴。家长的陪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这样的陪伴必不可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陪伴”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未来的某一天开启,给那时的父母或自己阅读。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校编印的整本书阅读购书平台流程图,请把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 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B.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D.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 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 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 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B. 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C. 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D. 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的心愿。
(2)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同。
(3)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
韩偓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贼火遍郊坰,飞焰侵星汉。
积雪似空江,长林如断岸。
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既刻画一个英武悲壮的将军形象,又暗示局势紧张和环境恶劣。
B. 颔联“遍”“侵”二字富有表现力,形象表现出敌军众多和气焰嚣张。
C. “郊坰”“星汉”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展现了将军密切关注敌军情况。
D. “积雪似空江”的雪景特点,与“瀚海阑干百丈冰”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诗的尾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何不同的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