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断桥 蒋寒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隔断,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媳妇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自己公司出了 50 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 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 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C. 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借他之口交代了资金来源的相关背景,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D. 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2.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②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③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④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⑤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⑥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 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C. 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这与古代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密切相关。
D. “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 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C. 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D. 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 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 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 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9月11日,一男子突发肺栓塞,被送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属于“极度危险”状况,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剪掉了患者的衣服,为其做心肺复苏。经全力抢救,患者转危为安。然而,没过几日,患者的父亲找到院方,称医生未对其儿子被剪掉的衣服进行妥善保管,导致衣服口袋里的现金、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品丢失,要求医院进行赔偿。双方当天未达成一致,次日,患者父亲报警,并带着警察再次索赔,经过双方协商,最终医院赔偿1000元现金,赔偿金由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均摊。
此事一出,“剪衣遭索赔”“农夫与蛇”“保命还是保衣服”等评论刷爆网络,网友纷纷称患者家属此举让参与抢救的医生寒心。你对此有何看法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图是黑客盗取个人信息的过程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黑客盗取个人信息的过程,不超过65个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的问题。
“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由此可见:因为沉下心来抓落实,所以目标一定能实现;因为不沉下心来抓落实,所以目标一定不能实现:因为目标没能实现,所以一定没沉下心来抓落实;不沉下心来抓落实,目标也可能实现。可以说,抓落实是新时代的鲜明底色。
①沉下心来抓落实,目标也不一定能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坛出现了一种令人 的现象,那就是评论家和主流文坛的脱节。那些在市场上 、十分火爆的作品,却并未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而那些评论家经常谈及的作品,在大众阅读中并不被看好。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析分不开的。
文学批评急需改进和调整。有的批评家的思想与情绪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超出已有经验的新的文学现象,他们显得____,评论时要么 ,要么失语、缺席。( ),批评家要在 观念上、方法上和语言上,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疑惑不解 洛阳纸贵 力不从心 言不由衷
B. 犹豫不决 不胫而走 惊慌失措 文不对题
C. 疑惑不解 不胫而走 力不从心 文不对题
D. 犹豫不决 洛阳纸贵 惊慌失措 言不由衷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是分不开的。
B.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
C.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是分不开的。
D.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的现状在不断地变化
B. 为改变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C.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D. 文学的现状需要不断地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