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题 ⑴《红楼梦》第一零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 痴公子余痛触前情》中,贾政回到...

简答题

⑴《红楼梦》第一零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 痴公子余痛触前情》中,贾政回到自己屋里,见过各色人等,忽然想起:“为何今日短了一人?”这人是谁?贾宝玉为了这个人反复央求袭人把紫鹃叫来,请说明贾宝玉叫紫鹃的原因。

⑵《三国演义》中,郭嘉死前还给曹操留了封书信,曹操看了遗信后“点头嗟叹”。曹操为什么“点头”?又为什么“嗟叹”?

 

⑴林黛玉。原因:辩解自己并没有负心,都是老太太她们捉弄的;想通过紫鹃了解林黛玉临死前的种种细节;寻找写祭文的灵感;想弄明白林黛玉为什么要焚诗稿而不给他留作纪念;怀疑林黛玉没有死。 ⑵点头:赞赏郭嘉的缓兵之计。嗟叹:叹息郭嘉英年早逝,伤心自己失去了这么好的谋士。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这人是谁?贾宝玉为了这个人反复央求袭人把紫鹃叫来,请说明贾宝玉叫紫鹃的原因。”本题考查识记《红楼梦》中的内容,包括识记其中的人物,分析其情节。阅读《红楼梦》第一零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 痴公子余痛触前情》中贾政为的“为何今日短了一人”的这一人是林黛玉。根据题干中的宝玉叫紫鹃去叫这个人。而紫鹃正式林黛玉的贴身丫鬟,只有她去叫黛玉最合适。这一回的故事梗概是贾政问黛玉,王夫人禁不住哭了。宝玉说宝钗不是他愿意的人,“都是老太太她们捉弄的。”所以贾宝玉反复把紫鹃叫来的原因是为自己辩解,他项告诉黛玉自己并没有负心,都是老太太她们捉弄的。他还想通过紫鹃了解林黛玉临死前的细节,弄明白林黛玉焚诗稿的原因。他更怀疑怀疑林黛玉没有死,只是众人在欺骗他,他要眼见为实。本题时两个小问题,要分开回答。第二小题是原因概括题,要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回答。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三国演义》中,郭嘉死前还给曹操留了封书信,曹操看了遗信后“点头嗟叹”。曹操为什么“点头”?又为什么“嗟叹”?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概括题。这道题考的是分析人物曹操的神态和动作。本题时两个小问题,要分开回答。两个小题都是原因概括题,要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回答。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要知道郭嘉死前给曹操留的这封书信的内容,即如何平定辽东的计策,简单来讲八个字:“穷寇莫追,静待自残”。这是郭嘉教曹操如何分化辽东太守公孙康和投靠他的袁熙,袁尚二人。这就是史称郭嘉遗计定辽东。了解舒心的内容就可知曹操点头是因为他赞赏郭嘉的缓兵之计;嗟叹的原因是郭嘉英年早逝,伤心自己失去了这么好的谋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制度。

B. 《边城》里,在求婚方式上,大老走的是马路,请媒人来正式同老船夫说合婚事。二老走的是车路,自己作主,站在渡口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而求爱。

C. 《家》中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觉慧也只有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

D.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哈姆莱特的指责,哈姆莱特在激愤当中还误杀了奥菲利娅的父亲。

E. 《老人与海》的结尾,一群旅游者看到海水中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着巨大的尾巴,他们知道是大马林鱼后,惊讶其有这样漂亮的尾巴。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中,成一家之言。

(节选自曹植《与杨德祖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文中的扬子云与_________、班固、张衡合称“汉赋四大家”;曹植与_________、曹操并称“三曹”。

3.根据材料,概括曹植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诗的源泉

叶圣陶

让我们来探索诗的泉源。生活是一切的泉源,也就是诗的泉源。所以说到诗就要说到生活——并不为要达到作诗的目的才说到生活。我们生而为人,怎能不说到生活呢?

空虚的生活是个干涸的泉源,也可说不成泉源,哪里会流出诗的泉来?因为它虽名为生活,而顺着它的消极的倾向,几乎退入于不生活了。惟有充实的生活是汩汩无尽的泉源。有了源,就有泉水了。所以充实的生活就是诗。这不只是写在纸面上的有字迹可见的诗啊。当然,写在纸面就是有字迹可见的诗。写出与不写出原没有什么紧要的关系,总之生活充实就是诗了。我尝这么妄想:一个耕田的农妇或是一个悲苦的矿工的生活比一个绅士先生的或者充实得多,因而诗的泉源也比较的丰富。我又想,这或者不是妄想吧。

我们将以“诗人”两字加到哪一类人的身上去呢?若说凡是生活充实的人便是诗人,似乎有点奇怪;或者专以称呼曾经写出些诗来的人,又觉得不妥。固然,有些人从充实的生活的泉源里疏引些泉水,写出些诗篇来。这不过是他们高兴这样做,有写作的冲动,别的人只是没有这种冲动罢了。只将“诗人”称呼他们,对于同他们一样地具有充实的生活的人又将怎样呢?

由高兴和冲动所引出的事似乎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有点区别。我们由于高兴而去游山,或者由于冲动而长啸一声,不能说游山和长啸就是不可或缺的事。我们若是具有充实的生活,可以不用经心,问什么要不要从那里疏引些泉水出来。忽然高兴,忽然冲动,就写出些字迹,成为纸面的诗篇。一辈子不高兴,不冲动,就一辈子不写,但我们的诗篇依然存在。特地当它一回事,像猎人那样搜寻和期待,这算什么呢?

这是从高兴写、有写的冲动的一方面说。因为生活充实,除非不写,写出来没有不真实不恳切的,绝没有虚伪浮浅的弊病。丰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清泉。所以描写工作,就表出厚实的力量;发抒烦闷,就成为切至的悲声。赞美则满含春意,诅咒则力显深痛;情感是深浓热烈的,思虑是周博正确的。这等的总称,便是“好诗”。好诗的成立不在乎写出的人被称为“诗人”,也不在乎写出的人有了这写出的努力,而在乎他有充实的生活的泉源啊。

生活空虚的人也可以写诗,但只是诗的形罢了。写了出来的好诗既然视而可见,诵而可听,自然凝固为一个形。形往往成为被模拟的。西子含颦,尚且有人仿效呢。所以到我们眼睛里的诗有满篇感慨,实际却浑无属寄的;有连呼爱美,实际却未尝直觉的。情感呢,没有;思虑呢,没有,仅仅具有诗的形而已。汲无源的泉水,未免徒劳;效西子的含颦,益显丑陋。人若不是愚笨,总不大愿意这样做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作者认为“好诗”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述最后一段中“人若不是愚笨,总不大愿意这样做”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前面辛苦赶路。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梅森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

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到雪里了。但是比他的伙伴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露丝脸上那种默默无言的悲伤,同她那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问询眼光。在北极地带零下六十五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的。他们立刻割下雪橇上的皮带,用皮褥子把不幸的梅森裹好,放在树枝搭成的地铺上面,并且利用那株造成这场灾难的树的树枝,在他面前生起一堆火来。然后,他们在他背后撑起一块帆布,当做一个简单的屏风,把篝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到他身上。

可是,只有遇到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梅森给树压得很惨,他的右臂、右腿跟脊背都断了,他的腿从屁股以下全麻木了,内伤大概也很重。只有偶尔的一声呻吟,说明他还活着。

没有希望,也没有办法。无情的黑夜慢慢地过去了。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只等三天。”

“你必须赶紧走。”

“两天。”

“基德,这是为了我的老婆和我的儿子。你别再说了。”

“那么一天。”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麇鹿哩。”

“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想想看!想想看!”

“叫露丝过来,我要跟她告别。我要告诉她,叫她想想孩子,不能等到我断气。如果我不跟她说,也许她不肯跟你走。再会,老伙计,再会。”

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他把那些狗分别套在两乘雪橇前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去,只留下梅森身上的皮褥子。

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橇跟前,帮她套上雪鞋。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后来,等到早已看不见露丝的影子了,他还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在铁青的天空下,这一片凛冽的白色的寂静,显得那么冷酷无情。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

(万紫 雨宁译,有删改)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