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前面辛苦赶路。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梅森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

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到雪里了。但是比他的伙伴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露丝脸上那种默默无言的悲伤,同她那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问询眼光。在北极地带零下六十五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的。他们立刻割下雪橇上的皮带,用皮褥子把不幸的梅森裹好,放在树枝搭成的地铺上面,并且利用那株造成这场灾难的树的树枝,在他面前生起一堆火来。然后,他们在他背后撑起一块帆布,当做一个简单的屏风,把篝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到他身上。

可是,只有遇到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梅森给树压得很惨,他的右臂、右腿跟脊背都断了,他的腿从屁股以下全麻木了,内伤大概也很重。只有偶尔的一声呻吟,说明他还活着。

没有希望,也没有办法。无情的黑夜慢慢地过去了。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只等三天。”

“你必须赶紧走。”

“两天。”

“基德,这是为了我的老婆和我的儿子。你别再说了。”

“那么一天。”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麇鹿哩。”

“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想想看!想想看!”

“叫露丝过来,我要跟她告别。我要告诉她,叫她想想孩子,不能等到我断气。如果我不跟她说,也许她不肯跟你走。再会,老伙计,再会。”

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他把那些狗分别套在两乘雪橇前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去,只留下梅森身上的皮褥子。

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橇跟前,帮她套上雪鞋。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后来,等到早已看不见露丝的影子了,他还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在铁青的天空下,这一片凛冽的白色的寂静,显得那么冷酷无情。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

(万紫 雨宁译,有删改)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

 

1. 突出了北极地带的天气严寒、环境寂静和情况危急,营造了紧张而悲剧的氛围,衬托出小队三人的勇敢,为梅森遇险作铺垫。 2. 第一处:梅森希望未出世的孩子是个男孩,体现出梅森希望后代能继承父辈的勇敢、顽强,珍视友谊,有责任感。第二处:露丝盲目地、本能地赶狗上路,体现出露丝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又有着对生命本能的渴望。 3. 遇险不惊,经验丰富;珍视友谊,绝不放弃;面向现实,悲伤无奈;勇敢前行,不断拼搏。 4. 描写时间的流逝暗示梅森顽强的生命力,以太阳光很快收敛含蓄写梅森的死;写正午太阳光只表示一下意思的酷冷的氛围增添了人与自然搏斗的悲壮色彩;写基德无奈悲伤,表达了他对无力救助梅森而失去同伴的内心伤痛;写基德在雪野上飞驰而去突出了人类勇往直前、永无止境的拼搏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此题考查考生简要说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小说的其它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认真阅读开头环境描写的文字,内容上,“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突出了北极地带的天气严寒、环境寂静。“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突出情况危急,营造了紧张而悲剧的氛围。“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基德……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这些描写衬托出小队三人的果决、勇敢。结构上,“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这为梅森遇险作铺垫。回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从环境本身的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营造的氛围等角度回答,还要答出对人物、情节、主题方面的作用。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先阅读全文,找到这两处划线句。第一处,“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这是梅森受伤后的语言描写,“只希望”表明梅森的孩子还未出世,他唯独希望自己的孩子,体现出梅森希望后代能继承父辈的勇敢、顽强,珍视友谊,有责任感。第二处:“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露丝盲目地、本能地赶狗上路。结合小说中说“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所以此处露丝的动作描写,体现出她没有主见、只知顺从的性格特点,有暗示了她对生命本能的渴望。 3.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阅读小说,找到文中有关马尔穆特·基德的描写,如“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在梅森本树砸伤好,小说通过基德的语言描写告诉读者他坚持要等三天,他希望和梅森一起出发。“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他把那些狗分别套在两乘雪橇前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去,只留下梅森身上的皮褥子。”“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后来,等到早已看不见露丝的影子了,他还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从以上的语句或段落中,此题可以从主要性格“遇险不惊,经验丰富”、“珍视友谊,绝不放弃”、“面向现实,悲伤无奈”、“勇敢前行,不断拼搏”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上述有效答题区间,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概括基德的性格特点。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试题分析:题干是“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此题考查考生探究小说的结尾的深刻意蕴。精读小说的结尾段,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结合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思想回答其深刻意蕴。“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此处用描写时间的流逝暗示梅森顽强的生命力。“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就很快地收敛了。” 以太阳光很快收敛含蓄写梅森的死亡,“表示了一下意思”,写正午太阳光只表示一下意思是渲染此时的酷冷的氛围,增添了人与自然搏斗的悲壮色彩。“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本句直接描写了基德对对无力救助梅森,眼挣挣看着梅森死亡的悲伤、无奈的心情。“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这样的描写突出了人类勇往直前、永无止境的拼搏精神。综合以上的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

(3)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4)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桐花万里丹山路,__________。(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_________,无欲则刚。 (林则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1.根据前三联,概括作者“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的原因。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先生行状

姚永概

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弱冠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

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未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効,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方公薨,仓储浸坏。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何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子之言然。”深州独止不复。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

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诸书。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谨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谨状。

(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容谓先生                从容:不慌不忙

B. 不肯诿谢                  诿:推脱

C. 及李公用事                用事:到任

D. 闿生所述              就:借助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 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⑵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

4.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表是我国近年来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统计数据,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 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将近一半,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C. 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4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

D.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我国在脱贫中的斐然成绩。

 

查看答案

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演说儒道释在中国当下的影响,倡导儒家先进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B. 演说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的践行与坚持。

C. 演说礼义仁智信的当代要义,阐明立身处世要有时代精神与追求。

D. 演说家风家教的时代变迁,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