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巴金《灯》
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沈从文《边城》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
作为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你对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一定有一些关于高中生活的思考感悟和建议想告诉他们,请从材料中选择两三句话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医院为患者编写的就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征稿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重点围绕“敬老爱老助老”的大主题,写真事,记真情,抒实感,通过讲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奇闻异事来表现当下我们这里老年人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也可围绕当下老龄工作、老龄问题、老年法宣传来聊聊自己的思考及建议,还可记述孝敬爸妈、关爱老人的新人新事,以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办实事的先进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自立是国家自立的基础,科学自立的前提是科学自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外科学得到大幅传播,技术创新能力也在激升,但 的是,科学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需要还远不相称。核心问题是,价值取向基本上唯欧美马首是瞻。 ,可能导致民族心理的附庸化,危及自主创新和国家主权。科学是一种兼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特殊文化,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基础性和牵引性作用,因此有必要提出科学自信,使之成为国家自信的支撑。科学的本性在科学潜质,这种潜质可以从哲理自信、语言自信和精神自信三个方面来体现。技术背后是科学,科学背后是哲学。关于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带来生态灾难而且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汉语单词传递信息量与所用音节数的比例,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汉语思维的简明程度和快捷程度都遥遥领先于其它语言,对信息的理解和反馈相当有利,能充分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自然经济的母体孕育出中国神话,中国神话充满 的精神,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气”所承载的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精英文人著书立说推崇这种精神,惟其如此,才有 的典籍传世,其中不乏科学萌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带来生态灾难而且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的意义。
B. 关于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而且带来生态灾难,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的意义。
C.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白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而且带来生态灾难,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的意义。
D.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白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而且带来生态灾难,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要靠着这一口“气”,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就能历久弥新。
B. 靠着这一口“气”,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得以历久弥新。
C. 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靠的是一口“气”。
D. 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因为能历久弥新,所以要靠这一口“气”。
3.依欢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毋庸讳言 天长日久 生生不息 不计其数
B. 毋庸讳言 长此以往 自强不息 卷帙浩繁
C. 无可厚非 长此以往 生生不息 卷帙浩繁
D. 无可厚非 天长日久 自强不息 不计其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认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3)《师说》以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作对比后,作者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抒情主人公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C.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D. “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念远怀人,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2.“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