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精英;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首脑人物,在这些特征上是一致的。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把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分成两类:亡国和亡天下。亡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覆灭,被新王朝替代,文化没有发生变化。对社会震动不大。亡天下,是原有的“国”亡了,文化也被异质文化置换,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种”,已被消灭,是亡国加上灭种。亡国的责任,由享受高官厚禄的官员承担,亡天下的责任,则属于国家的每一个人。梁启超将顾炎武此文归纳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八字。顾炎武将文化的存亡与民族的存亡等同,极具卓识,可谓振聋发聩!之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它就成为鼓舞民众救亡图存的最有力的口号。作于抗战时期的《毕业歌》中,“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语,就脱胎于此。
民族文化越弱,民族凝聚力就越弱。民族文化一旦消解,则民族将走向消亡。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例子是契丹。契丹人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曾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契丹人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固守本民族文化,盲目追随其他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民族内部没有了彼此认同的核心。尽管契丹人的后裔还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但作为一个民族,已彻底消失。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必遭淘法。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民族文化还在,即使被侵略者占领,就还有复国的希望;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已经消失,即使没有被占领,也是名存实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持中华文明发展的势头,再续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什么是“民族文化”。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民族文化?
(简答题)
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元春、探春、惜春灯谜的谜底各是何物?贾政因何而悲?
⑵《茶馆》中王利发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王利发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良?改良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探春发起诗社活动,众人都起了别号雅称,黛玉是“潇湘妃子”,探春是“秋爽居士”,宝钗是“蘅芜君”,李纨是“稻香老农”。众人作的海棠诗,李纨评定黛玉当居第一。
B. 《哈姆雷特》中的雷欧提斯是个时尚而又追求享乐的花花公子。他有爱心,但不能明辨是非,做事缺乏理性,对于亲人的逝去悲痛不已,可是仇恨蒙蔽了他的双眼,成了克劳狄斯的帮凶。
C. 《老人与海》中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
D. 《茶馆》中的常四爷是一个耿直刚强、乐于助人、敢作敢为的旗人形象。“你们就找吧,可着全世界地找,你们还能找着这么混蛋的政府吗?”这句话体现出他富有强烈的正义感。
E. 《边城》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老船夫屋后的白塔坍塌了,老船夫为之忙碌一生的渡船也被冲走了,老船夫也带着遗憾溘然长逝了。这隐喻了沈从文心中世外桃源的崩塌。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然具八斗才者,亦不能在在如是。以鄙见论之意之极新反不妨词语稍旧尤物衣敝衣愈觉美好且新奇未观之语务使一目了然,不烦思绎。若复追琢字句,而后出之,恐稍稍不近自然,反使玉宇琼楼,堕入云雾,非胜算也。
(节选自李渔《窥词管见》)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语段中“才高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对________(人名)的评价。该人物的代表作有________ 。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词作可以称之为 “新”?请简要概括。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面对尘世的浮华与喧嚣,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让我们更加清醒理智地面对生活,发现生活的本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冯泽舟
①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两个精神内核:对生命的热切关怀;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鲁迅极其重视生命,痛恨一切残害或漠视生命,尤其是弱者生命的行为。他也在痛斥后面呼唤,呼唤一个对每个人、每个生命有所关爱,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的世界。同时,鲁迅的文章中又浸透着孤独绝望的味道,他从没有表达过对未来的丝毫希望,他一直在迷茫绝望。然而无论是他小说中的孤独者们,还是他本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走并奋斗着,即使他的终点是一片坟墓。
②这两个内核,会为个人和民族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读懂了它才算读懂了鲁迅。然而,很多鲁迅读者抓住的不是这两个内核,而是在鲁迅作品中占篇幅很大的“冷嘲”。
③“冷嘲现象”在鲁迅作品中极多:在杂文中是直接冷嘲,在小说中是艺术地冷嘲。无论什么话题、什么文章、什么场合,他总是能跳出几句惊天动地的冷嘲。鲁迅式的冷嘲犀利入骨,讽刺极其深刻、正中要害,读来令人震撼。
④然而,长期阅读这种冷嘲文字,如果没有抓住鲁迅冷嘲精神的内核,很容易走上歧途。可能有的鲁迅读者,读了整本鲁迅全集,只是骂人功夫进步;更可怕的是,有人读了鲁迅全集后,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冷嘲家”。
⑤鲁迅嘲讽国民,不是出于自己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不是为了横眉而指千夫,而是为了给国民做牛马。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冷嘲的内在并非像表面一样全是冷漠和鄙视。鲁迅不是为了解气、为了冷嘲而冷嘲,他的冷嘲是有目的的、有针对的。鲁迅冷嘲的对象是国民,目的是通过刺激唤醒他们。鲁迅的冷嘲是经过了现实的磨砺的。他一生阅历丰富,博古通今,对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在这些的基础上,他才去冷嘲,而并不是基于一面之词或幼稚肤浅的见识而进行的挖苦。这样,他的冷嘲才深刻。
⑥任何时代,有能够看到并站出来讽刺社会病态的青年,是民族的福气 ;可是没能看到“冷嘲”的内核,只学来了冷嘲的姿态,或只是彻头彻尾的“冷嘲家”,这是值得警惕的。很多网络上的“公知”或现实中的“愤青”,动辄对社会大加讽刺批判,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就是其中典例。
⑦他们喜爱批判议论。可是他们可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隐藏的矛盾,知道中国社会的脆弱?他们能不能想象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他们对西方和自己国家的制度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历史给了中国怎样的包袱和特殊性?他们能够脱离纸上谈兵,而真正提出像鲁迅一样可实施的方案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冷嘲,是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热爱,还是仅仅不食人间烟火地抱有一个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为民众奋斗,可是他们本身有资格代表民众吗?
⑧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⑨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读鲁迅?
1.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作者是如何看待“冷嘲”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