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题) 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元春、探春、惜春...

(简答题)

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元春、探春、惜春灯谜的谜底各是何物?贾政因何而悲?

⑵《茶馆》中王利发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王利发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良?改良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贾母:荔枝;元春:爆竹;探春:风筝;惜春:海灯。贾政悲伤的原因:谜底寓意不祥,触动他对贾家走向衰败命运的隐忧。 (2)改良方面:①经营内容多样化:把茶馆的后半部分改成公寓出租给别人;②门面和内部装修时尚化:用小桌和藤椅代替了原来的茶座(或“铺上了桌布”、“用美国香烟公司广告画替代醉八仙大画”);③经营策略丰富化:用唱戏招揽客人;打算增添女招待。改良失败的根本原因:小人物无法单枪匹马与旧时代的黑暗势力相抗衡。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红楼梦》和《茶馆》中的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熟悉《红楼梦》《茶馆》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即可。第(1)小题,《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的灯谜为“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为“荔枝”;元春的灯谜为“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为“爆竹”;探春的谜语为“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为“风筝”;惜春灯谜为“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为“海灯”。由原文“贾政心内沉思道:‘……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可知,贾政悲伤是因为觉得大家的谜语寓意都不详。第(2)小题需要结合《茶馆》的情节来概括,王利发的“改良”是多方面的,包括增加经营内容、装修门面、丰富经营策略等,然而他的改良最终都失败了,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可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小人物无法单枪匹马与旧时代的黑暗势力相抗衡。 【点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原文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描述,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理解技巧得出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红楼梦》《茶馆》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茶馆》,并熟悉作品的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和人物,结合相关情节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红楼梦》中探春发起诗社活动,众人都起了别号雅称,黛玉是“潇湘妃子”,探春是“秋爽居士”,宝钗是“蘅芜君”,李纨是“稻香老农”。众人作的海棠诗,李纨评定黛玉当居第一。

B. 《哈姆雷特》中的雷欧提斯是个时尚而又追求享乐的花花公子。他有爱心,但不能明辨是非,做事缺乏理性,对于亲人的逝去悲痛不已,可是仇恨蒙蔽了他的双眼,成了克劳狄斯的帮凶。

C. 《老人与海》中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

D. 《茶馆》中的常四爷是一个耿直刚强、乐于助人、敢作敢为的旗人形象。“你们就找吧,可着全世界地找,你们还能找着这么混蛋的政府吗?”这句话体现出他富有强烈的正义感。

E. 《边城》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老船夫屋后的白塔坍塌了,老船夫为之忙碌一生的渡船也被冲走了,老船夫也带着遗憾溘然长逝了。这隐喻了沈从文心中世外桃源的崩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然具八斗才者,亦不能在在如是。以鄙见论之意之极新反不妨词语稍旧尤物衣敝衣愈觉美好且新奇未观之语务使一目了然,不烦思绎。若复追琢字句,而后出之,恐稍稍不近自然,反使玉宇琼楼,堕入云雾,非胜算也。

(节选自李渔《窥词管见》)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语段中“才高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对________(人名)的评价。该人物的代表作有________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词作可以称之为 “新”?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面对尘世的浮华与喧嚣,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让我们更加清醒理智地面对生活,发现生活的本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冯泽舟

①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两个精神内核:对生命的热切关怀;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鲁迅极其重视生命,痛恨一切残害或漠视生命,尤其是弱者生命的行为。他也在痛斥后面呼唤,呼唤一个对每个人、每个生命有所关爱,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的世界。同时,鲁迅的文章中又浸透着孤独绝望的味道,他从没有表达过对未来的丝毫希望,他一直在迷茫绝望。然而无论是他小说中的孤独者们,还是他本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走并奋斗着,即使他的终点是一片坟墓。

②这两个内核,会为个人和民族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读懂了它才算读懂了鲁迅。然而,很多鲁迅读者抓住的不是这两个内核,而是在鲁迅作品中占篇幅很大的“冷嘲”。

③“冷嘲现象”在鲁迅作品中极多:在杂文中是直接冷嘲,在小说中是艺术地冷嘲。无论什么话题、什么文章、什么场合,他总是能跳出几句惊天动地的冷嘲。鲁迅式的冷嘲犀利入骨,讽刺极其深刻、正中要害,读来令人震撼。

④然而,长期阅读这种冷嘲文字,如果没有抓住鲁迅冷嘲精神的内核,很容易走上歧途。可能有的鲁迅读者,读了整本鲁迅全集,只是骂人功夫进步;更可怕的是,有人读了鲁迅全集后,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冷嘲家”。

⑤鲁迅嘲讽国民,不是出于自己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不是为了横眉而指千夫,而是为了给国民做牛马。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冷嘲的内在并非像表面一样全是冷漠和鄙视。鲁迅不是为了解气、为了冷嘲而冷嘲,他的冷嘲是有目的的、有针对的。鲁迅冷嘲的对象是国民,目的是通过刺激唤醒他们。鲁迅的冷嘲是经过了现实的磨砺的。他一生阅历丰富,博古通今,对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在这些的基础上,他才去冷嘲,而并不是基于一面之词或幼稚肤浅的见识而进行的挖苦。这样,他的冷嘲才深刻。

⑥任何时代,有能够看到并站出来讽刺社会病态的青年,是民族的福气 ;可是没能看到“冷嘲”的内核,只学来了冷嘲的姿态,或只是彻头彻尾的“冷嘲家”,这是值得警惕的。很多网络上的“公知”或现实中的“愤青”,动辄对社会大加讽刺批判,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就是其中典例。

⑦他们喜爱批判议论。可是他们可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隐藏的矛盾,知道中国社会的脆弱?他们能不能想象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他们对西方和自己国家的制度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历史给了中国怎样的包袱和特殊性?他们能够脱离纸上谈兵,而真正提出像鲁迅一样可实施的方案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冷嘲,是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热爱,还是仅仅不食人间烟火地抱有一个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为民众奋斗,可是他们本身有资格代表民众吗?

⑧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⑨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读鲁迅?

1.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作者是如何看待“冷嘲”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怀孕了,她爱赶集。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各自怀着一个小生命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每当她看见在地上跑跳着的孩子,就觉出身上累。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好让这肚子歇歇。孕妇在石碑上坐下,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巨大的石碑从前被同样巨大的石龟驮在背上,后来这石碑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到了,再也没有立起来。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边边沿沿让屁股们磨得很光滑。碑上刻着一些文字,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缘故还是出自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原野重又变得寂静如初,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定住了神,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有了这第一笔,就什么都不能阻挡孕妇的书写和描画了。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虽然她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便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那过于努力的描画使她出了很多的汗,汗浸湿了她的袄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它那憔悴的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了又数,那碑上和她的白纸上都是十七个大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那是她提前的准备,她要给她的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孩子必将在与俊秀的字们打交道中成长,她的孩子对她也必有许多的愿望,她也要像孩子愿望的那样,美好地成长。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它的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肚子。想到黑的临产期也快到了,黑的孩子说不定会和她的孩子同一天出生。黑站了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就拿脸蹭着她的手作为回报。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着,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天黑下去,孕妇和黑已将它丢在了身后。她检阅着平原、星空,她检阅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原文有删改)

1.文中划线处孕妇两次呼喊“黑”,但情感和心态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有较大篇幅叙述孕妇对“字”的摹写,寓意是什么?

3.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牛。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牛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