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怀孕了,她爱赶集。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各自怀着一个小生命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每当她看见在地上跑跳着的孩子,就觉出身上累。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好让这肚子歇歇。孕妇在石碑上坐下,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巨大的石碑从前被同样巨大的石龟驮在背上,后来这石碑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到了,再也没有立起来。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边边沿沿让屁股们磨得很光滑。碑上刻着一些文字,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缘故还是出自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原野重又变得寂静如初,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定住了神,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有了这第一笔,就什么都不能阻挡孕妇的书写和描画了。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虽然她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便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那过于努力的描画使她出了很多的汗,汗浸湿了她的袄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它那憔悴的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了又数,那碑上和她的白纸上都是十七个大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那是她提前的准备,她要给她的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孩子必将在与俊秀的字们打交道中成长,她的孩子对她也必有许多的愿望,她也要像孩子愿望的那样,美好地成长。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它的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肚子。想到黑的临产期也快到了,黑的孩子说不定会和她的孩子同一天出生。黑站了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就拿脸蹭着她的手作为回报。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着,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天黑下去,孕妇和黑已将它丢在了身后。她检阅着平原、星空,她检阅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原文有删改)

1.文中划线处孕妇两次呼喊“黑”,但情感和心态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有较大篇幅叙述孕妇对“字”的摹写,寓意是什么?

3.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牛。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牛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1. 第一次:对牛怀孕了依然想让自己骑的感激和怜悯。 第二次:对眼前美好生活感到满足、感动和憧憬 2.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固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孕妇对孩子未来的希冀,意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长大的重要性。 3. ①牛和孕妇是路途上相互关心的亲密伙伴,写孕妇对牛的态度,可以更好地表现人与动物的温馨和谐。②展现孕妇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是孕妇,写牛可以表现出孕妇对生命的期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4. ①有助于刻画孕妇这一形象的特征:善良淳朴,有责任心,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②作品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③淡化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散文化的抒情风格。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鉴赏人物心理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原文中画线句子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分析。由原文可知,“黑”是一头怀孕的牛,孕妇第一次喊出“黑——呀”是在“黑”跪在地上让孕妇骑上去的时候,由下文“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肚子”,可知孕妇此时内心充满了对牛的感激和怜悯。孕妇第二次喊出“黑——呀”,是在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的时候,由上文“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和下文“宛若幸福的呓语”,可知此时孕妇感动于眼前的生活,她的内心对眼前生活感到满足,对未来充满憧憬。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小说中有较大篇幅叙述孕妇对‘字’的摹写”的寓意,可结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来分析。小说中的孕妇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不肯坐在字上,从原文来看是因为她“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在孕妇摹写了字之后,文中说“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显然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说明她懂得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同时她也希望孩子能对她这个母亲满意,表现出她即将成为母亲时的责任感。在摹写字的过程中,“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便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可以看出,孕妇虽然不识字,但却对字有一种敬重,表达出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 3.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牛在小说中的作用”,考核鉴赏作品文学次要形象的能力,本题解答时可从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角度分析。本文中,牛是孕妇饲养的牲畜,牛更是孕妇的伙伴,对牛充满怜悯和感动,而且孕妇依靠牛,有牛相伴的生活让孕妇觉得满足、幸福,从主题表达来看,写牛突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牛是怀孕的牛,孕妇想着自己孩子的出生,也想着小牛的出生,表现出孕妇对生命的期待和希望,也表现出孕妇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写牛这个形象起到了突出主人公的作用。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或现实进行分析。本题题干要求答出“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应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作品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描写的重点都在牛与孕妇上,牛是怀孕的牛,孕妇身体笨重,牛和孕妇相伴而行,孕妇不肯骑牛,表现出孕妇的善良淳朴,文中用大量笔墨写孕妇摹写石碑上的字,表现出孕妇的责任心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从情节发展来看,整篇文章故事情节淡化,文章呈现了一种散文化的风格。从主题表达来看,文中故事情节淡化,对牛和孕妇相伴而行的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悠闲、放松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人与动物和谐生活,环境静美的特点,形成了“天人合一”美好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⑵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 (庄子《逍遥游》)

_________,以望复关。       (《诗经·氓》)

_________,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⑸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也。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⑴“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⑵ 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袁枚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沈文悫公薨于家。余三科同年也,故其子种松来乞铭。余按其状,而不觉呜咽流涕。曰:诗人遭际,至于如此,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公讳德潜,字确士,自号归愚,吴郡长洲人。弱冠补博士弟子,丙辰荐博学鸿词,廷试报罢。戊午举于乡,己未登进士,入翰林。壬戌春,与枚同试殿上。日未,两黄门卷帘,上出,赐诸臣坐,问谁是沈德潜。公跪奏:“臣是也。”“文成乎?”曰:“未也。”上笑曰:“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其时在廷诸臣,俱知公之简在帝心矣。越翼日,授编修。屡和上诗,旨,迁左中允、少詹事,典试湖北。归,召入上书房,再迁礼部侍郎,校戊辰天下贡士。公自知年衰,荐齐召南自代,而己请老。上许之,命校御制诗毕,乃行。上赋诗以赐,曰:“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

归后,眷益隆。三至京师祝皇太后皇上万寿,入九老会,图形内府。而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儒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尝进诗集求序,上欣然许之,于小除夕坤宁宫手书以赐,比以李、杜、高、王。海外日本,琉球诸国,走驿券索沈尚书诗集。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下直萧然,绳菲皂绨,如训蒙叟。或奏民间疾苦,流涕言之;或荐人才某某,展意无所依回;或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诸大臣皆色骇,而上以此愈重公。公既老,所选诗或不能手定。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此虽皇上优老臣,赦小过,使人感泣,而亦见公之朴忠,有以格天之深也。

公醇古淡泊,清臞蘁立,居恒恂恂如不能言,而词隽永。无贤不肖,皆和颜接之。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诗专主唐音,以温柔为教,如弦匏笙簧,皆正声也。所着古文、诗各三十卷,诗余一卷。

注释:①绳菲:绳结的草鞋;皂绨:黑色的粗布衣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未                   昳:太阳偏西

B. 屡和上诗,旨           称:符合

C. 得朝廷片语问           存:问候

D. 词隽永               微:隐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尚书:清代为从一品。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B. 博士:古代官职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官。

C.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按照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称“别岁”。

D. 训蒙:古代指教育幼童。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

⑵ 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

4.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试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懂得舍弃,生活的道路才会顺畅无阻。

B.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人们应懂得放手。

C. 我们前进的路途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诱惑。

D. 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A. 孤寂的生活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

B. 作家组织对于作家的创作毫无用处。

C. 平庸的作品出自那些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手。

D. 成功的作家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