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也。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⑴“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⑵ 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

 

(1)①比喻,用“绿带”形容流水,不仅写出了河水的颜色之碧绿,也写出了河水蜿蜒流动之动态。用“青钱”状写荷叶之貌,将荷叶的清圆之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②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了东湖广阔无边、澄澈碧绿、水天一色而又富有生机的优美景象;③优美的东湖之景反衬离别的忧伤。 (2)上片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接抒写分别时的感慨(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小满情绪);下两句,描写饯别宴会场景,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结尾两句,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结合诗句内容来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写景的手法,注意从顺序、着眼点以及手法的角度分析。“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内容上来看,写江河里的水像绿色的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从手法上来看,“萦绿带,点青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水像绿色的带子,突出了水是“绿”色的,而且蜿蜒曲折;荷叶像青钱,说明荷叶是圆的,突出了荷叶的形状,生动形象。绿水、荷叶都是近景,是局部,而“春水碧连天”则是远景,全景,描绘出东湖广阔无边、水天一色的优美壮阔景观,所以三句诗写景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结合下文“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可知诗人最终要抒发的离别的哀愁,所以在这里是借乐景来抒哀情,以优美的东湖景色反衬离别之情。 (2)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别”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需要结合全篇内容分析。“别”是诗歌标题中的一个字,也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还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起首二句“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写诗人与朋友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诗人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借聚散兴感,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写饯别的宴会,诗人要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表示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免得听见伤心。表明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深化别离之愁。下片“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表达对于豫章的眷恋之情。结尾两句“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意思是诗人明天早晨就要东归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友人的时候,写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别”字贯穿全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袁枚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沈文悫公薨于家。余三科同年也,故其子种松来乞铭。余按其状,而不觉呜咽流涕。曰:诗人遭际,至于如此,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公讳德潜,字确士,自号归愚,吴郡长洲人。弱冠补博士弟子,丙辰荐博学鸿词,廷试报罢。戊午举于乡,己未登进士,入翰林。壬戌春,与枚同试殿上。日未,两黄门卷帘,上出,赐诸臣坐,问谁是沈德潜。公跪奏:“臣是也。”“文成乎?”曰:“未也。”上笑曰:“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其时在廷诸臣,俱知公之简在帝心矣。越翼日,授编修。屡和上诗,旨,迁左中允、少詹事,典试湖北。归,召入上书房,再迁礼部侍郎,校戊辰天下贡士。公自知年衰,荐齐召南自代,而己请老。上许之,命校御制诗毕,乃行。上赋诗以赐,曰:“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

归后,眷益隆。三至京师祝皇太后皇上万寿,入九老会,图形内府。而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儒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尝进诗集求序,上欣然许之,于小除夕坤宁宫手书以赐,比以李、杜、高、王。海外日本,琉球诸国,走驿券索沈尚书诗集。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下直萧然,绳菲皂绨,如训蒙叟。或奏民间疾苦,流涕言之;或荐人才某某,展意无所依回;或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诸大臣皆色骇,而上以此愈重公。公既老,所选诗或不能手定。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此虽皇上优老臣,赦小过,使人感泣,而亦见公之朴忠,有以格天之深也。

公醇古淡泊,清臞蘁立,居恒恂恂如不能言,而词隽永。无贤不肖,皆和颜接之。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诗专主唐音,以温柔为教,如弦匏笙簧,皆正声也。所着古文、诗各三十卷,诗余一卷。

注释:①绳菲:绳结的草鞋;皂绨:黑色的粗布衣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未                   昳:太阳偏西

B. 屡和上诗,旨           称:符合

C. 得朝廷片语问           存:问候

D. 词隽永               微:隐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尚书:清代为从一品。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B. 博士:古代官职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官。

C.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按照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称“别岁”。

D. 训蒙:古代指教育幼童。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

⑵ 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

4.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试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懂得舍弃,生活的道路才会顺畅无阻。

B.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人们应懂得放手。

C. 我们前进的路途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诱惑。

D. 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A. 孤寂的生活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

B. 作家组织对于作家的创作毫无用处。

C. 平庸的作品出自那些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手。

D. 成功的作家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     。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①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③宋人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

④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⑤而是有因有革

⑥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A. ⑥③⑤④②①

B. ②③⑤④⑥①

C. ③⑤⑥④①②

D. ②⑥④①③⑤

 

查看答案

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A. ①④⑤③②    B. ④①③⑤②    C. ③①④②⑤    D. ④③①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