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袁枚 乾隆三十四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袁枚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沈文悫公薨于家。余三科同年也,故其子种松来乞铭。余按其状,而不觉呜咽流涕。曰:诗人遭际,至于如此,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公讳德潜,字确士,自号归愚,吴郡长洲人。弱冠补博士弟子,丙辰荐博学鸿词,廷试报罢。戊午举于乡,己未登进士,入翰林。壬戌春,与枚同试殿上。日未,两黄门卷帘,上出,赐诸臣坐,问谁是沈德潜。公跪奏:“臣是也。”“文成乎?”曰:“未也。”上笑曰:“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其时在廷诸臣,俱知公之简在帝心矣。越翼日,授编修。屡和上诗,旨,迁左中允、少詹事,典试湖北。归,召入上书房,再迁礼部侍郎,校戊辰天下贡士。公自知年衰,荐齐召南自代,而己请老。上许之,命校御制诗毕,乃行。上赋诗以赐,曰:“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

归后,眷益隆。三至京师祝皇太后皇上万寿,入九老会,图形内府。而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儒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尝进诗集求序,上欣然许之,于小除夕坤宁宫手书以赐,比以李、杜、高、王。海外日本,琉球诸国,走驿券索沈尚书诗集。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下直萧然,绳菲皂绨,如训蒙叟。或奏民间疾苦,流涕言之;或荐人才某某,展意无所依回;或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诸大臣皆色骇,而上以此愈重公。公既老,所选诗或不能手定。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此虽皇上优老臣,赦小过,使人感泣,而亦见公之朴忠,有以格天之深也。

公醇古淡泊,清臞蘁立,居恒恂恂如不能言,而词隽永。无贤不肖,皆和颜接之。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诗专主唐音,以温柔为教,如弦匏笙簧,皆正声也。所着古文、诗各三十卷,诗余一卷。

注释:①绳菲:绳结的草鞋;皂绨:黑色的粗布衣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未                   昳:太阳偏西

B. 屡和上诗,旨           称:符合

C. 得朝廷片语问           存:问候

D. 词隽永               微:隐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尚书:清代为从一品。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B. 博士:古代官职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官。

C.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按照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称“别岁”。

D. 训蒙:古代指教育幼童。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

⑵ 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

4.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试分条概括。

 

1. D 2. A 3. (1) 但是他退让谦恭、淡泊名利,不夸耀骄傲(自大倨傲),不求取功名,不逢迎君主的意图。 (2)有人讥讽他师门不严(弟子才能不高),(他)却神态自若,不放在心上。 4. 推崇文学;重视人才;为人宽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而微词隽永”意思是说“但是语言储蓄精妙,意味深长”,所以“微”的正确解释应是“含蓄精妙”,故此题答案为D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不正确,“屯田、水利”是工部所辖职责,不是礼部尚书的管辖范围。故此题答案为A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然”,但是;“逡巡”,退让谦恭;“恬淡”,淡泊名利;“矜骄”,夸耀骄傲、自大倨傲;“干进”,求取功名;“趋”,逢迎;“风旨”,君主的意图。(2)“其”,代词,他;“门墙”,指老师之门;“峻”,严谨;“夷然”,神态自若的样子;“以为”,把 ……作为;“夷然不以为意不以为意”,省略句,应为“(他)夷然不以(之)为意”。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本题题干说“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要求考生分条概括,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乾隆皇帝的言行,然后分条概括。由沈德潜多次升迁,以及归乡后“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可概括出乾隆重视人才;由沈德潜“屡和上诗”,“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可概括出乾隆推崇文学;由“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优老臣,赦小过”等信息可概括出乾隆为人宽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懂得舍弃,生活的道路才会顺畅无阻。

B.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人们应懂得放手。

C. 我们前进的路途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诱惑。

D. 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A. 孤寂的生活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

B. 作家组织对于作家的创作毫无用处。

C. 平庸的作品出自那些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手。

D. 成功的作家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     。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①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③宋人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

④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⑤而是有因有革

⑥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A. ⑥③⑤④②①

B. ②③⑤④⑥①

C. ③⑤⑥④①②

D. ②⑥④①③⑤

 

查看答案

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A. ①④⑤③②    B. ④①③⑤②    C. ③①④②⑤    D. ④③①②⑤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的文人多如牛毛,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A. 名垂青史   凤毛鳞角   黯然失色

B. 名噪一时   九牛一毛   黯然失色

C. 名噪一时   凤毛麟角   相形见绌

D. 名垂青史   九牛一毛   相形见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