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 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然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念离人和家园,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 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文中引用了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是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1. C 2. B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项,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不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某档电视栏目里,主持人邀请了三位成功人士谈他们的成功经验。第一位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第二位认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位认为“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看完这档节目后,人们议论纷纷,各持己见。

上面的材料,触发了你哪些思考?根据你的感想和体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①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②竹摇清影罩幽窗,量量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③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一年中节气的先后对上述四个节气进行排序(只排序号):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度思想家甘地说,“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从人类学的一些观点来看,如果没有尊重生命这个基础,      ,而这些都是社会治理、法律制定的重要基础。动物福祉实际上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实际上关乎人类自身的福祉。

A. 人类社会也许无法演化出社会公认伦理、个人伦理观的文明

B. 人类社会中公认伦理、个人伦理观的文明不可能被演化出

C. 人类社会将会演化出社会公认伦理、个人伦理观的文明吗

D. 人类社会不可能演化出社会公认伦理、个人伦理观的文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中学生给编辑写信:“编辑,您好!奉上涂鸦之作一篇,敬请拜读,还望您不吝赐教,多提意见。”(书信)

B. 本人昨日不慎于食堂丢失路遥所著《平凡的世界》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寻物启事)

C.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D. 为了回馈客户的长期惠顾,我店重磅推出名牌智能手机促销活动,欢迎广大新老顾客进店咨询。(广告语)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为4873家,其中免费开放的有4246家,2016年接待观众首次超过9亿多人次/年。

B. 对比问题频发的国产食品,进口食品一直被认为是放心食品,从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督抽检数据上看,进口食品的合格率确实更高一些。

C. 环境科学家称,为亲眼目睹大熊猫而奔赴中国西南地区的越来越多的游客,正加剧着这种标志性动物栖息地的萎缩。

D.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要想在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关键在于研发领域能否有重大突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